黃少玲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工具性)以及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人文性)。“得意”就是指情理意趣;“得言”就是指學習運用文本的語言文字,品味其字詞句章的為文之妙。“得意又得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
一、“得言”——語文課堂教學的根基
1. 語文課堂要書聲瑯瑯
熟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最有效是能熟讀成誦,背誦能幫助學生規范語言,入選的課文都是經過選擇,錘煉的文章,有的還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背誦能規范學生的方言土語和糾正學生不良的語言習慣。積累大量的材料,不僅有儲存的作用,還有檢索的作用,更是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背誦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的回歸,忽視對語言材料的背誦積累,語言訓練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避免單調的枯燥的,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朗讀形式應盡根據課文的內容,力求形式多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表演式朗讀,競賽式朗讀,配樂朗讀,邊讀邊想象等。
除了朗讀,還要重視默讀,默讀,有利于學生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遇到重點、疑難之處,可以細細品讀,咀嚼精華,時而俯讀,時而仰思,時而在字里行間圈圈畫畫,時而在重點地方批批注注。朗讀和閱讀,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必須同等訓練,比翼齊飛。
2. 語文的課堂要品詞品句
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深處。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就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字詞是極其重要的語文元素,語文味正是從對具體詞句的分析與鑒賞中散發出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術,不僅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認識和接受語言所負載的信息,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課文恰到好處的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品味的語言可以是文章中精妙之筆,或寫法上獨特之處,或文章中點精之筆,或別具一格的修辭。
如《冬陽·童年·駱駝隊》可以抓住了駱駝咀嚼的句子品味:
“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
“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我默默地想著,慢慢地寫著,又看見冬陽的駱駝隊走過。”通過一系列比較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疊詞的使用,一呼一應,節奏緩慢,讓人陶醉,英子和駱駝的往事就這樣如夢如煙、緩緩流淌。
除了比較法,追問也是品味語言并深化語言的主要方式。語言追問是教師促動學生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重要手段。語言通過追問,能有效開掘它所蘊涵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使樸實的語言展現出豐富廣闊的意義世界。特級教師竇桂梅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感受母親的內心世界時,抓住了句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進行品味。竇老師點擊凸顯“撲”、“抓”、“忍”三個字,并依次進行了追問。“母親撲過去的是什么?母親抓住的僅僅是兒子的手嗎?母親忍住的是什么?
二、“得意”——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
王崧舟說語文課要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否則,語文課就會犯上“喪魂落魄癥”,淪為“空心課”。沒有情感的語文課是蒼白的,情是文章的靈魂,也是一個語文教師教學的基礎。王崧舟老師在《望月》的課堂教學中,整堂課的教學情調,教師的話語,是審美的,排比句式的,總是“情”為先,教師的情感,猶如江水,總是緩緩的。自始至終,王崧舟老師都以一種輕柔的話語,配以琴聲、山水畫、努力營造富有情味的教學情境。
在語文課堂情感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貫穿情感的主線,教學語言大致有導入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幾種。教師要善于設計精煉優美,激發情感的教學語言,讓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情感色彩,讓整個課堂環環緊扣,高潮迭起,引人入勝,此呼彼應。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