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成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有遍地開花之勢,雖也取得了成效,但發展并不樂觀。主要反映在課程設置上缺乏整體規劃、結構上整體性不足;教材設置不科學,沒有連續性;各地方開發的校本教材內容瑣碎,有跟風之嫌。那么,我們究竟怎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機融入小學語文課程呢?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小學語文課程設計的途徑
1. 宏觀途徑:修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
(1)修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綱要》提出:“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在語文課程設計中,建議將《標準》修訂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
(2)修訂小學語文教材。《綱要》提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在小學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建議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除了完成小學必背的75首古詩外,安排在各年段增加國學內容。
2. 微觀途徑: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及學業考評中
(1)融入語文課堂教學。①課內引領,課外拓展。如教學《楊氏之子》,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理解古文的內容,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明、語言的精妙,學習巧妙運用語言的魅力。教學《泊船瓜洲》時,拓展思鄉的詩句;教學《草船借箭》,拓展諸葛亮的故事,引導學生再讀原著,感受其他人物的特點。②教書育人,立品立德。如從《滿江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中,可以教育學生趁年少認真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爭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一份力。
(2)融入學生學習語文過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閱讀名著的時間,利用早、午、晚時間,鼓勵學生個別自主閱讀,要求學生在假期閱讀名著。可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3)融入學生學業考評中。為了大力推行國學教育,江門市教育局規定1-3年級學期結束不組織考試,4-6年級每學期只進行一次考試,并規定考試要有一定比例的國學內容。我認為這是推行國學教育必須走的一步。在考試中引入國學內容,無疑會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產生“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小學語文課程設計的特色
1. 地方特色
地方文化涵蓋了區域歷史、地理、經濟、民俗等一方水土的文化信息,通過地方文化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祖國的志向。
2. 校本特色
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要兼顧學校原有的辦學基礎,滲透辦學思想,這就容易創建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程設計的框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學校的實際、地方歷史文化,目的在于繼承與傳承,對學校特色形成有很好促進作用。如北郊中心小學通過“和美教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學校一大特色,以此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有利于借助學校特色形成特色學校。通過“國家——地方——學校”三位一體的課程的建立,了解傳統——學習傳統——發揚傳統——豐厚積累——健全人格,傳統美德、經典文學、民族技藝、節日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學生身上生根、發芽,改變他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