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莉
〔摘要〕舞蹈是一種文化,它的產生與流變始終離不開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大土壤,它所呈現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身體文化,而在身體文化背后蘊藏的是對某一地域某一時域文化與生態環境的解讀,舞蹈具有的文化性體現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是不同舞種的區分前提也是幫助尋找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部分。本文以舞蹈生態學為視角,將研究地域定為筆者的家鄉江華瑤族自治縣,對江華瑤族文明村尚存的模擬性長鼓舞動作套路進行典型舞疇與環境生態因子分析,探尋舞蹈與生態環境間的共通點。
〔關鍵詞〕江華瑤族長鼓舞舞疇生態
“舞疇是從舞蹈表情達意功能中歸納出來的舞動,是在直觀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審美表意功能的一簇舞動,典型舞疇是由基本節奏型和典型性顯要部位動作、基本步伐三個因子所構成?!苯A瑤族自治縣是全國最大、瑤族人口聚集最多的瑤族自治縣,以過山瑤與平地瑤為主,文明村坐落在以林業為主的高山區,正是由于高山環繞,較完整地保存了當地長鼓舞的原始形態。
一、文明村模擬性長鼓舞動作的典型舞疇分析
文明村位于江華瑤族自治縣的西南角,轄屬于大圩鎮,村落被大山環繞,交通不便,這里以過山瑤瑤民為主,是第二代長鼓王傳承人趙明華老人的家鄉,現存有較完整的二十多套長鼓舞動作,如今多在祭祀、重大活動、婚、喪時會打長鼓。文明村的長鼓舞以耍鼓及生產生活動作為主,由一人打鼓、雙人、四人、多人對鼓為基本的人數要求,主要有地面長鼓舞與八仙桌上長鼓舞兩種形式,兩者在舞動的幅度上有所不同。地面長鼓舞中融入了大量形象生動的模擬生產生活動作如:1、開屋地、豎柱頭、上梁、圍籬笆等制屋動作;2、砍樹、尋樹、背樹、架馬等制鼓動作;3、野羊反臂、蓮花蓋頂等模擬動植物的動作。模擬性長鼓舞均以拜鼓為起終點,以走角為承接動作繼而與上述單一動作內容銜接形成復舞疇循環系列動作。本文以文明村模擬性長鼓舞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舞蹈生態學方法,分析其中的典型舞疇,得出以下幾個表。

綜上分析,江華瑤族自治縣文明村的模擬性長鼓舞的呼吸型多為非自然呼吸型,動作均有以重拍吸、弱拍呼的獨特特征,如走角、豎柱頭等,而少部分動作為自然呼吸型,動作隨身體自然呼吸如背樹、蓮花蓋頂等。模擬性長鼓舞動作是以鼓點為伴奏,并且注重強弱拍的結合,動作配合、擊鼓力量均以強弱的節拍為基礎,整個舞蹈過程與鼓點節奏配合的非常流暢,擊鼓時靈活有力。模擬性動作均以吸跳步、大跨步、蹲步為主要步伐,主要特點為膝蓋的快速屈伸,重心的靈活轉移及屈膝在動作中的全程貫穿。顯要部分動作與其動作流程為上肢軀干的擰轉、手臂的多方位運動,下肢的多方位縱折動。
二、文明村長鼓舞生態環境因子分析
舞蹈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影響,舞蹈生態環境因子包括宗教、音樂、服飾、生產生活、道具等,一個舞種的出現與發展流變也都依賴于它所生存的自然與社會文化環境,同時這些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舞蹈形態的外部特征以及所表現的文化內涵,在分析某一地區的舞蹈形態與舞蹈心理時我們需要分析與其具有接合點的各項因子,考察其對這一舞蹈的綜合影響。
1、生產———勞作方式、生活需要
江華瑤族自治縣貝江鄉文明村被高山環繞,通往村中的道路狹小,瑤民歷代依山而居、靠山而活,他們生活中所需食物都取材于山上,無論是野菜或是自己耕種的玉米、紅薯、土豆等食物,常年需要在狹小、陡峭的道路中行走,以往在燒制食物時需要大量的干樹枝,瑤民們經常需要背著背簍或工具到山上去收集。在上山下山的過程中,不得不以躬背曲膝的方式行走,在道路狹小的情況下也形成了常側身讓步的行路狀態,因此躬背、屈膝的狀態自然地滲透到了舞蹈的體態中,側身讓步的常態也造就了舞蹈過程中將鼓繞身而舞的動作特征,同時背簍在山上的負重行走也形成了其動作上下起伏、節奏均勻的特征。在上述文明村模擬性長鼓舞的典型舞疇中,動作生動形象地模擬了當地瑤民尋樹、砍樹、背樹、鋸樹、制鼓;開屋地、豎柱頭、上梁、圍籬笆等生產生活需要的動作流程。
2、宗教———崇拜的宗教、祭儀
貝江鄉的瑤民在所有的節日活動前都需要將擺放于神臺兩側的長鼓請下神臺,在長鼓舞開始之前雙手持鼓依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逆時針鞠躬拜鼓,在結束長鼓活動之后以身體面對門口拜鼓結束。瑤族人民信仰道教、巫教,如今以道教為主,這在文明村的長鼓舞祭祀活動中也鮮明地體現出來,在祭祀活動中,道教的度戒儀式、祈福儀式、神靈的崇拜等在當地都占據重要的位置,在節日中的一系列請神、送神、游愿或者打長鼓中的請鼓、拜鼓等舞蹈形態動作都體現了其宗教崇拜以及宗教心理。
3、道具———長鼓
雖然關于長鼓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但是據趙明華老人講,流傳于當地長鼓的來源是由于當年瑤族的祖先盤王外出打獵追逐一只野羊時不慎跌落山崖,被一棵梓桐樹插死在了山崖中,人們為了紀念盤王以及表達梓桐木插死盤王的憤怒,將梓桐木制成鼓干,將羊皮制成鼓面,整日敲打,這也正是為什么在當地人們不用“跳長鼓”而用“打長鼓”來談長鼓舞的原因,人們在打長鼓時鼓不離身、繞身而鼓體現了瑤族人們對盤王的敬仰和對盤王的緬懷。而當地的模擬性長鼓舞套路中有很多以動植物為模仿對象的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利用長鼓道具來表意的,不僅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動作內容,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上肢的舞動。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資華筠、王寧著.舞蹈生態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李祥紅、任濤著.江華瑤族[M].民族出版社,2005
[3]王明生、王施力著.瑤族歷史覽要[M].民族出版社,2005
[4]范澤容.江華長鼓舞田野調查與研究[J].中國知網,2009
[5]張諦.莽人舞蹈的形態與生態環境因子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