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春壯
愛因斯坦曾說,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小時候,看到父輩們香煙盒上漂亮的金絲猴,我就被深深吸引,從小就有想親近這種靈氣動物的愿望”。大學畢業后,王曉衛主動選擇到西北大學川金絲猴研究團隊進行深造,師從著名靈長類專家李保國教授,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來保護這一全球珍稀物種。
源于熱愛,他的研究涵括金絲猴的諸多方面。多年深耕秦嶺的他,不僅享受著與金絲猴相處的美好時光,而且在研究上取得多項突破性的發現。如今的他不僅是秦嶺金絲猴生態學研究團隊負責人,還擔任研究所瀕危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在秦嶺,生活著幾千只國家Ⅰ類保護動物金絲猴,王曉衛團隊的研究不僅是為了探秘神秘的金絲猴社會,也為這個物種棲息的自然環境保駕護航。其科研就是圍繞“秦嶺金絲猴行為生態及保護生物學”展開。
近年來,圍繞這一主題,他帶領團隊針對金絲猴社會結構、沖突管理、行為發育、營養生態、瀕危機制、生境修復等展開具體研究。其成果已在SCI期刊發表,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如在金絲猴上首次發現了重層社會的靈長類物種成年個體間關系的第三種模式—“松散型”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星型”或“網型”模式;另外,發現氣候、人口遷移、森林采伐、狩獵及土建等分別在不同時期是影響金絲猴棲息地片段化及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如上世紀60到70年代的狩獵及毀林開荒分別是該時期主要因素。
與金絲猴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王曉衛每天在崇山峻嶺間奔波,他對金絲猴從親近、喜愛到如今充滿深深的擔憂。近年來,由于人口增加、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增多,引起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問題,這都會導致包括金絲猴在內的大量物種處于瀕危狀態。秦嶺是“世界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王曉衛及其合作伙伴在陜西省科學院重大項目支持下,在該區域選擇了一些具有高價值關鍵瀕危物種進行瀕危機制的研究,以期從個別視角對物種瀕危的復雜過程窺豹一斑,為推動大秦嶺瀕危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提供技術支撐。
去年,王曉衛拿到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川金絲猴集體移動決策機制的研究”,期望從OMU層面和社群層面了解川金絲猴集體移動決策的各環節,闡明OMU層面和社群層面集體移動決策機制,建立重層社會體系下不同層面的移動決策模式,驗證多數投票理論和領導力機制,為破解我們人類決策起源與演化提供參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希望走進大自然與動物們親密接觸。對此,王曉衛認為,川金絲猴在秦嶺有40群左右,通過補食手段讓其中2~3群給游人近距離觀察也未嘗不可,因為只有讓大眾在現場認識、了解了這些動物并與我們人類的緊密關系后,我們的保護才具有廣泛性。
同時,他建議,旅游區一定要有科研團隊的參與,發揮科研對旅游活動的支撐與引導作用。一方面可以把研究成果以動物文化的形式向社會宣講,提高旅游樂趣與品味;另一方面解決旅游區如生境衰退、人獸共患病等問題,及時提出保護防治措施。“在有條件的科研機構,還要重視動物旅游生態這種小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
如今,他還兼任國家林業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專家、中國獸類學會理事等學術職務。研究也拓展到獼猴、濕地鶴類等瀕危動物。展望未來,王曉衛團隊除了繼續深入金絲猴的基礎研究外,也把金絲猴生態旅游作為長期研究的一個方向。“只有接地氣,真正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我們的科研工作才有落腳點,才能更實在為我們人類服務,”王曉衛如是說。

團隊部分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