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朦朧詩"/>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艷霞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中國語言文學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213)
新的崛起
——談朦朧詩
徐艷霞
(武警警官學院人文社科系中國語言文學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213)
“朦朧詩”作為中國新時期文學極重要的先鋒和有機組成,崛起于十年動亂之后的“廢墟”和“傷痕”之中,它因切合于時代與社會的情狀而被放置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言之成理又毫不猶豫地自覺承擔起文學重建權威意識形態的功能和職責,進而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批判封建愚昧和現代迷信,呼喚人道主義精神、人性理想、自由和民主的信念,以及理性精神的張揚、主體意識的強化、文化尋根的熱情和深遠意向。
朦朧詩
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爭取和期待,我們迎來了新詩的復興和新人的崛起。這表現在:在詩與現實的關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人們開始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來反映和表現現實,特別是久經動亂之后的血淋淋的現實;在詩與個性的關系方面,詩人不再隱藏自己的個性,我們看到了各自以鮮明的個性出現于詩壇的詩人;在詩的藝術表現上,單一的藝術方式正在被沖破,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方法正在打破那種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表現方式。
這是一批與我國當代詩歌傳統保持著緊密聯系的詩人:雷抒雁、張學夢、葉文福、楊牧、高伐林、熊召政等。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創作表現出這樣一些特點:首先是對詩的社會政治功能的重視;其次是取材和思想意旨上的社會現實指向;最后是在藝術方法上對當代詩歌傳統的明顯承接。這些特征表明了這些詩人在詩歌創作時對當代詩歌傳統的自覺繼承,但這種繼承又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拓展。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不同程度地改變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納入既定的政治觀念框架的創作模式,而力圖表現他們真實感受到和思考著的現實世界。在他們的“生活抒情詩”中,詩所描繪的情景與真實生活的距離也有所縮小,現實以它的復雜面貌在詩中呈現。這些詩人對當代詩歌所做的拓展,在基本目標和主要方式上,與“復出的詩人”取同一步調。
1979年出現了兩首引起強烈震撼的詩,即葉文福的《將軍,不能這樣做》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這兩首詩彌合了詩與現實曾經發生的脫節,詩的視野重新向著現實生活矛盾表現出尖銳緊張的地方,向著民眾關切的主題切近。詩人的正義和良知,銳利地指向腐敗和邪惡的力量。社會性命題不僅喚起了詩人的熱情,而且得到社會的積極回應。
以張志新事件為題材的《小草在歌唱》,抒情主人公作為一個覺醒的戰士形象,以磊落的自我批判精神,對這一事件做了嚴肅地思考,并抒發了強烈的義憤: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 ,
陰風卻吹滅了星光;
正是需要吶喊的荒野,
真理的嘴卻被封上!
黎明。一聲槍響,
在祖國遙遠的東方,
濺起一片血紅的霞光!
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已無法和當時的人們一樣在情感上與它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至覺得它在詩藝上顯得粗糙,缺乏含蓄的美,與五六十年代的頌歌、戰歌模式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如果我們試著把它放到文革剛剛結束不久的七十年代末,在許多人都還在為過去的厄運戰戰兢兢心有余悸摸不準政治方向的時候,在許多人都還在對敏感話題三緘其口不敢說真話的時候,這首詩所體現出來的批判現實揭露黑暗的勇氣,呼喚真理呼喚正義的激情,所產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它說出了許多人都想說然而卻不敢說的殘酷現實。《小草在歌唱》既具有呼喚正義呼喚良知的社會意義,也是對詩歌要說真話的傳統的恢復,它以對現實問題的正視態度,真摯、坦誠的語言,給政治抒情詩增加了新的血液。
詩人對社會政治問題的急迫的關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歌創作藝術,這一批作品,更多的是以其新思考和提出問題的尖銳性和激情作為它們的特征。
“朦朧詩”是一個很不準確的概念,就主要傾向而言,實際上是“五四”以來的現代派在80年代的復興,是荒謬的時代生活在一代青年心靈上留下的投影和引發的回聲。十年浩劫,使一代青年人的心靈經歷了一次特殊的洗禮,于狂熱之后的冷靜中萌生了強烈的悲憤和濃重的哀怨。理想被撕碎之后的失落感和不堪回首的生活使他們情感低沉、痛苦、迷惘,但是年輕的心里仍然有執著的追求和不可泯滅的希望。由于前景的迷茫和思想的困惑,由于政治上慣性的警惕與戒備,也由于對“頌歌體”和模擬生活場景直抒胸臆方法的不滿,他們從西方某些現代派和“五四”以來我國某些具有現代傾向的詩人那里得到啟發與借鑒,采用種種不確定的隱語和象征,曲折隱晦地表現自己朦朧地內心體驗和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使得詩的主題具有復調多義性,逐漸形成新的審美規范,成為80年代初期詩歌創作的主潮,席卷了整個詩歌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朦朧詩”成長于“文革”時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隊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圍地區的知青詩人組成的“白洋淀詩人群落”的地下創作,詩人有黃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結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詩人群落”具有相似風格和傾向的詩歌作品開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現在報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學》和《詩刊》等刊物又相繼集中發表了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人的詩作,至此,“朦朧詩”浮出水面。
“朦朧詩”的出現震動了新時期的中國詩壇,它引起了許多詩人、評論家、作家以及其他行業的人都廣泛參與的激烈論爭。論爭由公劉刊發在1979年《星星》復刊號上的一篇題為《新的課題——從顧城同志的幾首詩談起》的文章引發后,引起了三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這批青年詩人及其“新奇”、“古怪”的詩作是新詩史上“新的崛起”,代表人物是謝冕、孫紹振、劉登翰、徐敬亞、李黎、陳仲義等;一種意見認為,“朦朧詩”是詩壇的一股不正之風,是一種食洋不化的現象,代表人物是丁力、程代熙、鄭伯農、周良沛等;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對“朦朧詩”要做具體分析,對青年人的創作既要熱情鼓勵又要正確引導,代表人物是公劉、朱先樹等。這次討論對于爭論各方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詩歌觀念得到了積極的反思與發展,激活了詩壇的民主氣氛,使新詩評論與創作漸漸形成開放的心態。
“朦朧詩”作為中國新時期文學極重要的先鋒和有機組成,崛起于十年動亂之后的“廢墟”和“傷痕”之中,它因切合于時代與社會的情狀而被放置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言之成理又毫不猶豫地自覺承擔起文學重建權威意識形態的功能和職責,進而幾乎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批判封建愚昧和現代迷信,呼喚人道主義精神、人性理想、自由和民主的信念,以及理性精神的張揚、主體意識的強化、文化尋根的熱情和深遠意向……
事實上,作為時代文化精神的一種表征,無論“朦朧詩”群體的個人詩歌風格差異有多大,我們都仍然能夠不甚費力地歸納出其核心和共性的東西。
一是抒情個性的強化和詩人真實主體的回歸。在“朦朧詩”出現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隨著對詩歌為政治服務的片面強調和對詩的社會作用的偏狹理解,詩人真實的自我被一步步驅逐,以所謂階級和人民的“大我”代替詩人真實的自我,并由此導致了詩歌創作的假、大、空,堆砌標語口號而遠離真實的思想感情,導致了詩歌的千篇一律,創作缺乏個性。“朦朧詩潮”的出現給當代詩歌帶來了抒情個性的強化,一代年輕詩人努力凸現自我,張揚個性,強調詩的抒情主體的獨立性和獨特性。“朦朧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雖然各不相同,但卻呈現大致相同的特征:他們大都帶有懷疑和探索的精神,有著時代所給予的悲憤或哀怨,他們有痛苦有迷惘,卻又往往展示著英雄主義精神。如舒婷“因為我們對生活想得太多/我們的心呵/我們的心才時時這么沉重”(《秋夜送友》)和“要有堅實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頭;需要有一雙手,來支持最沉重的時刻”(《中秋月》)的深沉自白,北島“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回答》)和“如果鮮血會使你肥沃/明天的枝頭上/成熟的果實/會留下我的顏色”(《結局或開始》)的悲壯表示。
二是詩歌筆墨“向內轉”,直指人的內心世界。“朦朧詩人”對詩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種種新的理解,他們不太重視客觀現實世界的形象再現,而偏重于主觀感受的情緒表現,他們筆下的世界是自我感受的世界。包括“朦朧”、“古怪”、“看不懂”在內的詩歌風格的一系列變化,都常常與他們表現的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主觀世界的投影有關。他們的詩中常見一些似乎非常奇怪的句子,如北島的“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舒婷的“鳳凰樹突然傾倒,自行車的鈴聲懸浮在空中,地球迅速倒轉”,江河的“硝煙從我們頭上升起,無數破碎的白骨叫喊著隨風飄散”……這些都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而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感覺,甚至是幻覺。
三是抒情方式和語言形式方面看,“朦朧詩”顯示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是什么導致了詩意的朦朧?這首先在于它大量運用了象征和暗示的藝術表現手段。他們認為,詩歌面臨著形式的危機,許多陳舊的表現手段已經遠遠不夠用了,隱喻、象征、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系、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前景。 北島的《迷途》是這樣寫的:“沿著鴿子的哨音/我尋找你/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測的眼睛。”這一系列形象都是隱喻式的,但這隱喻卻不象過去的向日葵、紅太陽那樣有著約定俗成的對應物。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打破了真實描寫生活的反映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詩中一系列形象獲得了多種解釋的可能性。除了象征手法之外,“朦朧詩人”還試圖把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運用于詩歌創作,造成意象的迅速轉換,如舒婷的《往事二三》、顧城的《弧線》等。各種形式的意象轉換和組合常使詩篇豐富多彩而又撲朔迷離。這種藝術追求使他們的創作不再是一般讀者所習慣的民族化和大眾化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朦朧詩”結束了自大眾詩歌運動以來詩歌發展的道路而又重新回到了“五四”新詩革命后曾經出現過的以西方詩歌為主要借鑒的詩歌之路。
參考書目:
[1]《新詩主潮論》,駱寒超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謝冕論詩歌》,謝冕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朦朧詩論爭集》,姚家華編,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國當代先鋒詩歌研究》,呂周聚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現代詩歌理論:淵源與走勢》,藍棣之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二十世紀中國詩歌論》,徐榮街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J211.8
:A
:1671-864X(2015)10-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