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立團
如果董事辭職導致董事會人數低于法定人數,而且公司一直未改選董事,那么辭職董事是否無限期地承擔相關義務呢?筆者認為是否定的。對董事辭職自由的限制應當是有限度的,不能為了限制該董事的辭職而無限期地不選任替任董事
我國公司法除了賦予董事相應的權利以外,也規定其有忠實義務與勤勉義務。例如,公司法148條規定,董事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即董事負有競業禁止義務。如果董事想自營或在競爭性公司任職,就必須辭職。
說到辭職,公司法雖然對董事選舉和替換作出規定,但對其辭職規定不明確,僅在第45條做了一個模糊性的規定,即:董事在任期內辭職導致董事會成員低于法定人數的,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董事職務。問題在于,如果股東(大)會一直沒有改選董事,或者董事的辭職未獲得批準,那么提出辭職的董事是否還存在競業禁止義務呢?由于法律規定的不明確,因此而產生的糾紛不在少數。筆者認為,董事與公司之間的關系為委托合同關系,在不違反公司法強制性規定的情形下各方均有權隨時解除合同。董事隨時可以辭職,并在合理期限后生效。
委任而非代理關系
關于董事與所屬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屬于何種性質,我國公司法雖然沒有明確界定,但現代大陸法系國家認為股東(大)會與董事之間的關系是民法上的委任關系,而不是代理關系。民法中委任關系針對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為特定事務的處理而設計,受托人基于委托人的授權和指令進行相關行為。公司法中董事與公司的權利義務基于法律規定和公司章程約定,董事在履行職務時應當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
股東(大)會是公司權力機關,有權選舉和更換董事。這些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和更換,根據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職責。董事辭職,也是與對方解除合同。在委托合同中,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均享有任意解除權,可以任意解除合同。這是因為委托合同以當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為前提,而信任關系具有一定的主觀任意性。在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的信任有所動搖時,就應不問有無確鑿的理由,均允許其隨時解除合同。否則,即使勉強維持雙方之間的關系,也必然招致不良后果,影響委托合同目的的實現。公司法在董事辭職方面沒有作出限制,原因之一是為了保護委托合同中的解除合同自由權。
辭職報告提交董事會
董事與股東(大)會之間是委托合同關系,董事辭職就是與股東(大)會解除委托合同,因此,理論上應當將解除合同的通知(辭職報告)送達股東(大)會。
由于股東(大)會不是常設機關,需要由董事會召集股東(大)會會議,并將董事辭職的議案提交股東(大)會。因此,實踐中,辭職董事應將辭職通知交給董事會,并由董事會向股東(大)會提交。
中國證監會對這一觀點明顯認可。2014年中國證監會修訂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00條規定,董事可以在任期屆滿以前提出辭職,董事辭職應向董事會提交書面辭職報告。如因董事的辭職導致公司董事會低于法定最低人數時,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本章程規定,履行董事職務。除此情形外,董事辭職自辭職報告送達董事會時生效。
無需股東會批準
委任與免除董事職務的權力機關是股東(大)會,這是否意味著股東(大)會召開和批準是董事辭職必要條件?我國司法實踐對此持否定的態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布的(2011)東中法民二終字第88號民事判決書對此予以了充分解釋。
首先,從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和公平原則考慮,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決定股東、董事之間的決議不可能是絕對的,公司的股東擔任董事并與公司的其他股東發生糾紛,公司的董事會、股東會已經出現了僵局。公司的董事會是公司重要的組織機構之一,董事作為董事會的成員,行使重要的職權,但此職權是以決策、表決的權利為核心,以管理層次上的職權為主,應當區別于受公司聘用的員工。董事以自己在管理、經營各方面的能力為公司出謀劃策,是公司的組織核心,而一旦董事再沒有意向繼續擔任公司的董事,其也不會再為公司提出有益建議和主張,也失去了董事的價值。一般董事不會與公司簽訂任職期限的合約,但《公司法》規定了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定義務,如競業禁止等,如果董事掌握公司的商業秘密或其信息,公司可以通過簽訂競業禁止合約等方式保護權利。如果董事一定要通過股東會和董事會作出“同意”的決議董事才能離職,在公司股東間出現矛盾的情況下是不能實現的,根據民商法的意思表示自由原則及公平原則,不應該限制董事辭職的權利。即,董事的辭職無需要股東(大)會批準。
限制辭職應有度
《公司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董事任期屆滿未及時改選,或者董事在任期內辭職導致董事會成員低于法定人數的,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董事職務。”這一規定也表明,董事在任期內可以辭職,但是由于董事會應當具備法定人數,如其辭職后公司董事人數大于法定人數,不影響公司董事會的正常運作,這種情況下,董事的辭職應當是立即生效的。
如果董事辭職導致董事會人數低于法定人數,而且公司一直未改選董事,那么辭職董事是否無限期地承擔相關義務呢?筆者認為是否定的。我國法律規定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人數最低為三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最低人數為五人;如果董事辭職導致董事會成員低于法定人數的,根據法律規定,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依然應履行董事職務,并承擔諸如競業禁止等義務。公司法這一規定是對董事辭職自由的限制,但是,對董事辭職自由的限制應當是有限度的,不能為了限制該董事的辭職而無限期地不選任替任董事。
對股份公司而言,召開董事會應提前15日通知全體董事,召開股東大會應提前20天通知全體股東;對普通有限公司而言,召開股東會應提前15天通知全體股東。董事會在接到董事的辭職請求之后,應當召開董事會進行提案,提議免去辭職董事,任命新董事,同時應將該提案提交股東(大)會決定。考慮到尋找替代人選的時間,因此60天時間應足以改選董事,這60天應視為合理期限。如果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怠于召開會議,則可能會加重擬辭職董事的義務。在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董事辭職糾紛案中,法院最終認為,被告武漢蘭新醫學有限公司、蘭丁麥克奧迪(廈門)醫療診斷系統有限公司在知曉原告孫小蓉辭去董事職務的意思表示后,應及時對被告某公司的董事會進行改選。但被告公司怠于行使義務,應承擔不利后果。法院同時明確,在被告公司的董事會改選完成以前的合理期限內,原告應依法履行董事相關義務。
作者系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