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知名經濟學家,著名專欄作家,曾在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擔任顧問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體制改革與金融市場監管。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當前環境下,民營企業需要咬牙堅持,更需要向成功的企業學習以熬過此次經濟下行。現在已經談不了什么理想、什么政策,而是要腳踏實地去做、去轉型、去融合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中,民營企業最容易受到大環境的沖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不可能獲得政府的補助兜底,在市場規律中就是隨波逐流——環境好時能賺得缽滿盆溢,環境差時則會出現惡性循環,甚至產生倒閉潮。
在央行接二連三實施降準和降息的情況下,很多人將目光集中在了股市和樓市身上,因為經濟規律告訴大家降息能夠釋放資金,資金會流入股市和樓市。只不過,央行降準降息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單單為了刺激股市樓市,而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不見減退的情況下對民營企業,采取貨幣政策上的支持。
融資難問題在經濟下行的當前顯得更為突出,不少因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所釋放出的流動資金成為了投機資金,真正能夠補充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少之又少。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已經不如以往景氣,在資金和環境的雙重利空下,民營企業很可能又將面臨新一輪的困境。
有人說,民營企業發展遇到難題,國家可以用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的“三駕馬車”進行解決。現實的情況是,國內資金投向范圍要么就是國有重大工程項目,要么就是技術尚不成熟但不斷被熱炒的技術項目,能夠真正配置到民營企業方向的資金有限;至于擴大外貿出口,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下行壓力,他們也迫切希望擴大出口并刺激國內消費,想出口的國家、要進口的國家少,因此擴大出口很容易會在全球經濟低迷是成為偽命題。
無論經濟是好是壞,民營企業不能問“政府要為我做些什么”,而是要問“我能做些什么來自救”,畢竟企業是自己的,要靠自己來管理。由于企業性質、人員組成不同,民營企業相對國有企業而言更具有創新能力,雖然不少企業會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中“玩完”,但具有人員相對優質、行業朝陽、制度完善、誠實守信等特性的民營企業惡劣環境下,完全能夠通過創新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能夠站穩腳跟的民營企業基本上是善于在不同時期去發掘機遇的企業,這和企業帶頭人、管理團隊以及智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營企業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了解宏觀環境、行業市場,做到知己知彼才可能處于不敗地位。大部分的企業不容易做到這一點,很多企業由私人或家族控制,他們容易將自己的成功無限放大,拒絕聽取第三方的意見,而我們常常掛在口上的轉型升級、產品創新到這些企業就會成為空頭支票。
由于沒有像國企那般復雜的流程,民營企業之間的資源整合、相互交流實際上更有利于抱團取暖共渡難關。但由于民營企業領導人的私心更重,大量企業不愿意將自己的資源與他人互換,從而令自己處于閉塞的環境中而喪失市場競爭力,更加不可能在亂世中成長。還有不少創業者本身就缺乏歷練,讀了喬布斯、馬云等人的成功學后,光憑滿腔熱情創立起了公司,結果企業缺少規劃、管理混亂,成為了諸多失敗案例中的一個。民營企業的創業人最好具有較豐富的社會閱歷,知曉為人處世并有號召力,能夠分析清楚未來的形勢以及招募優秀的項目團隊,這樣才能抵抗風險,維持企業運作。
當前環境下,民營企業需要咬牙堅持,更需要向成功的企業學習以熬過此次經濟下行。現在已經談不了什么理想、什么政策,而是要腳踏實地去做、去轉型、去融合。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盡管政府為了扶持民營企業花了不少功夫,但也是給民營企業施壓的主要推手,其中最大的壓力就是稅費負擔。民營企業即便是在較好的經濟環境中都會承受不小的壓力,更何況是在下行的環境中。
當然,民營企業當前面臨的壓力遠遠不只是融資難、稅費高、沒市場,政府應該主動對幫助這些企業,而不是等這些企業走投無路時,以幫助企業減去一些不必要的負擔。例如,合理緩解民營企業的用地等困境,能夠使實體經濟的基礎更加堅實;制定更加開放的政策吸引民營企業投資,打破對其而言一些較高的門檻和看不見的天花板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