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 文 付晶艷

當前我國早期教育正處在跨越式大發展階段,許多家長對早期教育的呼聲一度高漲。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本是好現象,但是越來越多家長因為急功近利或迫于各種社會壓力,開始對孩子進行了許許多多的“提前”教育。當前的早教市場魚目混珠,紛紛打出了“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創辦了許多小學化的“興趣班”“培優班”“銜接班”,使家長們走進了浮躁、淺薄而短視的育兒誤區。在家長們辛苦地奔波于各類培訓班給孩子“充電”的時候,我們不知家長們是否考慮過這樣一些問題:類似小學化“充電”的幼兒培訓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孩子“提前”學了就會“贏在起跑線上”嗎?
按照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的定義,早期教育是指對0到8歲孩子實施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早期教育特指0到3歲兒童的教育或者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也就是說早期教育是指在兒童生命早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并不是超越兒童發展的越早越好的“提前教育”。然而,這卻是我國當前早期教育普遍存在的誤區。
目前一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掉隊,希望孩子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都卯足了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有的甚至是辭了工作,全程陪同孩子一起受教育;有的家長則純粹盲目跟風,“別人家的孩子學什么,我們一定也要學什么。”將早期教育當成了成人間攀比誰家養育孩子更聰明、更成功的一種浮夸談資,而非真正沉下心,耐心等待孩子健康成長。
說到早期教育,有些家長誤讀為僅指孩子知識技能上的一種超前訓練,其表現行為有:把小學一年級的課業放在幼兒園學;把二年級的課業提前到一年級上;甚至有些孩子自出生就被來自父母的知識所強迫占領。這些孩子不僅沒有少年、童年,甚至沒有了幼年,有的連懷在母親的肚子里也不得安生,盲目地進行胎教。這樣的家長壓迫著孩子拼命追趕,這樣的孩子自小就沒有了作為兒童的童年樂趣,失去了兒童的天真與快樂,家長完全忘記了兒童教育作為生命的藝術是“慢”的藝術。
現在許多家長以為只有安安靜靜坐在教室里讀書寫字才是真正的學習,其實早期教育并不是單純的訓練式教育。事實上,孩子們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生活,接收各種感官和知覺上刺激的同時,就在學習如何與外界接觸。可以說,與孩子關系密切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材料等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幼兒階段的孩子更愿意沉靜在游戲的環境中去探索和習得,更需要在童話與寓言中喚醒內心的善良和美好。家長應該了解幼兒的心理需求,更多地給孩子提供一個輕松、童話般的環境,采用活潑的方式讓孩子在快樂、自然的環境中獲取各種經驗。
當前許多幼兒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缺乏的不是錢,而是科學的育兒思想和方法。在不明白是否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會有促進作用的情況下,家長們從眾式的抱著“學了總比不學好”的態度,懵懂地將孩子送上了“提前”教育的漫漫長路。事實上,家長作為監護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決定著孩子教育活動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什么樣教育理念的家長就將成就什么樣的孩子。
由于宏觀層面監管主體不明晰,當前早期教育市場頗為混亂,很多教育機構針對家長急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展開了功利性的、不科學的早期教育宣傳。似乎不進行提前教育,孩子就錯過了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不給孩子提供各種應試學習的培訓,父母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義務。美國的布魯姆和前蘇聯的贊可夫曾認為“早期教育”決定人一生的發展水平。但是經過十幾年的改革實驗,他們又都認為“早期教育決定論”的思想打亂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秩序,使他們缺乏“后勁”,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他們先后放棄了這種實驗。可是,當前在我國有關早期教育的宣傳中“早期教育決定論”仍大行其道,其負面作用已使家長們呈現出恐慌、焦慮的狀態,許多家庭為此付出了巨大物質代價和精神負擔。
近年來有不少的小學,招生時要進行入學測試,而知識性的測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版塊。為了讓孩子能夠具備進入理想小學的資格,也為將來進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學打下基礎,家長犧牲了孩子的童年和豐富的感性經驗最佳的儲備期,越來越看重孩子通過“提前學”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家長們在短期內無法看到這種選擇對孩子終生發展的不良影響。由此看來,升學壓力轉移到家長身上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分數也依然是現實教育追求中的主要目標。但若要希望所有的學校都具備優質的教育資源又是非常不現實的。由此,這種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優質名校稀缺的狀況,也直接催生了揠苗助長式的“提前”教育之風。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應是孩子學習較大年齡孩子的知識,看上去“比其他的孩子更聰明”,而是為了孩子在感覺知覺開始萌芽、大腦高速發育的階段,通過科學的教育使得孩子接收更多他們所需要的各種刺激,從而讓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開發,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容易吸收知識,發揮特長等。因而早期教育不應有半點功利心,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身心健康和快樂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粒種子;他(她)不再僅僅是受教育者,而是有潛力、有能力、強大的個體,是主動地、富有競爭性地參與社會生活和創造文化的主體,是與成人和其他兒童相關聯的并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被認識的主體,他(她)享有一個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和義務。讓孩子獲得快樂,過得愉快而充實,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展示愛玩的天性,在玩中學,樂于探索,使得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這才是最恰當的賦予兒童本義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實施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需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從神經生理的角度來看,兒童幼年期不成熟的感覺系統通過限制所加工的信息量使兒童免于接受過量刺激。這是進化的結果,是為了讓人類通過漫長的不成熟期進行大腦塑造,以適應復雜的人類社會生活所必須的過程。個體的發展除了學科和具體技能的學習,還有一般性問題解決經驗和策略的習得。如果過早將正確的知識和技能以死板的形式傳授給兒童,會使得兒童喪失從錯誤中獲得發展策略和豐富感性經驗的機會,導致解決問題的意愿、能力及策略的缺失,從而失去持續發展的潛力。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爛掉。”
我國早期教育專家趙忠心先生認為,早期教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學好母語;三是豐富感性知識,掌握生活常識。另有早教專家認為,早期教育的內容涉及12個方面:大腦與五官刺激、身體素質與身體協調能力、情緒能力和心理健康、語言能力、良好個性與人格、良好生活習慣、社會性能力、求知欲開發與保護、知識積累與學習能力(讀寫算)、審美趣味與能力、特殊才能的發現和特殊技能的培養。不論具體如何劃分早期教育的內容,有一個中心是確定的,那就是:早期教育≠智力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整體關注和對兒童個體差異的科學關照才能有助于兒童的終身發展。孩子個體的發展存在早晚和水平上的差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學習的。因此對于早教培訓機構舉辦的名目繁多的“興趣班”,家長在幫助孩子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個體發展的需要,切忌跟風盲從。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智力之外,兒童的情感教育尤為重要。嬰幼兒常常是無意識模仿成人的言行,逐漸形成語言、行為習慣的。家長若是能積極樂觀看待生活,樸素、勤儉、節約,孩子也會節儉、樸實,不會把精力放在吃喝上;家長做事負責、有條理,孩子做事就不會馬虎隨便;家長勤奮,孩子也能吃苦耐勞;家長遵紀守法、有時間觀念,孩子也會遵守幼兒園的規章秩序。福祿貝爾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掌握在母親手中。”他想表達的就是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若要培養一個有德行的人,父母必須以身示范。孩子生活環境,父母的態度和家庭氣氛,都會慢慢影響孩子將來的性格特點。
早期教育“提前”,贏在起跑線的真是孩子嗎?期望家長在家庭教育孩子過程中,即勿把自己的心理需求當成孩子的真正需要而施以違反兒童發展規律的過重學習壓力,也勿把自己都當成了教育的局外人,喪失應有的父母育兒職責,對孩子成長漠不關心,聽之任之。其實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成人乃至成才都是至關重要的,請嘗試用孩子般純凈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長,也許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