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星宇
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加強了對中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教師也很重視要傳授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但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結合心理學理論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
近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所以,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地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在心理學領域,動機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其中“間接遠景性學習動機”指的是“與學習活動本身沒有直接聯系而與學習的社會意義或個人未來的長遠目標相聯系的學習動機。它是一種深刻的、穩定的、持久的學習動機,不容易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動搖。”“間接遠景性學習動機”的強化相對比較容易帶來實際的效果,而部分教師卻不夠重視。
比如,當學生剛開始某個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前,教師應該在第一節課時帶領學生展望,給學生闡述學習這門學科的意義,舉例說明它與學生的下一個階段或者未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什么直接關聯,這門學科的知識體系與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順序學習,各個章節、板塊之間的承接關系,以及學完本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后能做出什么具體成果(或者達到什么水平)。我們的教師不能只是自己清楚這些抽象的意義、流程,更要讓學生也明白,不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心存疑惑。這樣才可以引起學生心理的變化,鼓舞他們學習的信心,堅定他們學習的信念。
維果斯基根據自己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正式提出“最近發展區”這個概念,它指的是,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等外部因素能達到的水平與他現有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師在對學科和學生有著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要盡量準確把握這兩個水平,為學生提供與他們當前水平相應難度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以期達到學生可以達到的理想水平。
信息設備的使用雖然不能直接促使學生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增長,但是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僅以手機的使用為例,可以間接看出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據調查,英國現有40~50萬名10歲以下的兒童持有手機,日本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擁有手機的比例分別為19%、30%和81%,芬蘭小學3至4年級、5至6年級和初中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分別為60%、75%和90%。而在中國,使用手機的中小學生數量也不少。上海有30%的中小學生擁有手機,香港的初中生高達80%擁有手機,武漢市初中生和高中生手機擁有率分別約30%至40%和45%至55%,南寧市中小學生手機擁有率約為1/4左右。總之,從國外和國內來看,學生的手機擁有率很高,高年級學生手機擁有率明顯要高于低年級,近年來還有迅速增長的趨勢。
綜上所述,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提升的,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難度把握上,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上調,至少要做到不重復使用幾年前備課的教案,以切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雖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設計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其實比預想的效果要低,因為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源于人的本性,不易改變。以高中信息技術的程序設計單元為例,教師習慣在課堂上借游戲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興趣。但事實上,學生的興趣是在游戲上,很難從游戲轉化到程序設計的學習上。興趣雖然會對人的認識和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它僅僅是一個切入點,切入之后靠的就是責任感了。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妨將學生的責任感融入到教學環節中來并加以利用。心理學的成就目標理論指出,在目標定向的情況下,個體通常表現出積極的、適應的動機模式,他們尋求挑戰,即便面對失敗仍然能夠保持積極的情緒,努力不懈。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是在學生分組之后使用任務驅動法。把任務分到組,組再把任務分到每個學生身上,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一般都有比較好的效果。同時,通過這個過程,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和責任感,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有積極意義。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在課堂上,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強度與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注意力規律適當的優化課堂中的時間分配。心理學實驗證實,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中小學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如圖表1所示。

圖表1 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表
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每節課教師講授部分的時間不宜太長,要考慮到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重要教學環節時間應小于參考時間。同時,注意力從產生、分散到消退整個過程是變化的。在一節課45分鐘里注意力的變化規律是,先逐漸加強,直至頂峰,然后會有個疲勞的小幅下降過程,之后會再次興奮小幅度加強,最后注意力持續分散,如圖表2所示。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環節時應該要結合學生注意力變化規律合理分配寶貴的課堂45分鐘時間。為此,筆者以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為例設計了如下的課程時間模型(如圖表3所示)。

圖表3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時間分配模型圖
教育學是以心理學理論為理論依據的,教學方法乃至教學風格都需要心理學理論支持和接受實踐檢驗。同時,信息技術學科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有自身的學科特點,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探索和開發,身在一線的教師們要結合心理學理論勤于實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摸索出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規律和適合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使得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