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姣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針對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的具體情況,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7份。在此基礎上,圍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志愿服務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發揮的作用”等主題,走訪了參與調查問卷的志愿者,并與相關指導老師進行了座談。
1.對志愿服務內涵的提煉不足,制約了價值導向的深度。發揮志愿服務的價值導向功能,首先要提煉和明確志愿服務的內涵。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秉承志愿精神,以滿足公共需求、實現社會公益為目標,獨立自主地開展非營利性志愿工作和服務的動態過程。然而在實際調查中卻發現,75.3%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理解存在偏差:其中47.61%的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就是學雷鋒活動;12.05%的大學生將志愿服務活動等同于社會慈善;7.53%的大學生誤將志愿服務活動理解為社會實踐活動。對志愿服務的精神和內涵理解不夠,直接導致志愿精神無法內化,制約了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的深度。
2.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不純。志愿服務動機是因人而異的,可以是參與志愿服務的理由和原因,也可以是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想法和初衷,還可以是參與志愿服務期望和期待的收獲。在回答“為什么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的出發點是為了他人和社會,但為了“完成學校規定”“可以加分”等從個人角度出發的選項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見圖1)。學生對志愿服務具有“助人自助”的內涵、在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促進了自身能力的增強、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內涵理解偏差,容易導致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動機功利化,削弱志愿服務價值導向的力度。

圖1
3.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時間短、范圍小,限制價值導向的廣度。高校志愿服務的形式多樣,服務領域已涵蓋社區服務、扶貧濟困、助老助殘、大型活動、環境保護、搶險救災、西部開發、海外服務等。筆者對每學期參加志愿服務超過10小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98.34%的志愿服務活動集中在支教、幫困、環保活動上。通過訪談了解到,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持續性。每年3月志愿服務月開展了上百個項目,但大部分項目或開展一次或流于形式,只有少數項目能持續。短期性的服務內容、低層次的活動形式、小范圍的服務區域等,導致活動無跟蹤、不持續、效果不明顯,限制了志愿服務價值導向的廣度。
1.志愿服務在凝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忽視了大學生的個體性特征。大學生普遍反映,高校的志愿服務往往由共青團發起,帶有官方行政化色彩。通常在活動前,在院系進行宣傳動員,介紹或解釋志愿服務的主題、意義、要求,動員大學生積極參加。但是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的個體對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傳遞的信息及接受能力、接受程度存在著差異,號召式的宣傳教育和全員參加的服務方式,忽視了他們個體的思想狀況和道德層次,不僅使其志愿服務的動機或者被忽視,或者被強制,還會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影響價值凝聚效果。
2.志愿服務在凝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忽視了大學生的專業性特征。志愿服務應根據學生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水平,組織不同的活動,促進學生依托志愿服務的實踐載體,了解社會、明確自我、凝聚價值觀。然而在實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志愿服務活動呈現非專業性,以體力型志愿服務為主。成長成才是大學生最現實、最迫切的驅動力,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可以促使他們將專業價值理念與核心價值理念相契合,更好地滿足自身和社會的需求,而這種非專業性的志愿服務則很難激發志愿者的參與激情,影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凝聚。
1.志愿服務載體管理機制不健全。志愿服務在組織、人員和活動的管理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利用這一載體進行價值外化的影響較大。一是志愿服務組織機制較粗糙,缺乏完善的培訓機制,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宣傳機制不順暢。二是志愿者隊伍人員不穩定。高校生源有流動的特點,加之參加動機、招募制度等主客觀原因,導致低年級同學多、流動性大。三是志愿服務項目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各高校以共青團為核心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通常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活動,帶有盲目性,甚至出現服務扎堆的尷尬,另外,專業化志愿服務少,缺乏創新性和持久性,很難保證活動項目化、系統化發展,降低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同。這些問題直接削弱了大學生利用志愿服務載體進行價值外化的效果。
2.高校指導思想和教育體系不系統。首先,指導思想不系統。在實際的志愿服務中,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行動指南的系統性闡釋和規劃,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內化有欠缺。具體來說,缺乏“敬業”精神導致大學生對自我責任認知不足;缺乏“友善”意識導致角色定位功利化;缺乏“誠信”意識導致知行脫節;缺乏“愛國”意識導致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其次,教育體系不系統。不管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更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總體上還是不夠的。文獻資料顯示,國內只有北京科技大學等少部分高校將志愿服務設置成獨立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進行評價考核。大部分高校志愿服務是依托院系和學生組織“各自為政”,系統性的缺失使得志愿服務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多元價值觀念并存使原有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受到嚴峻挑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及實踐。《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要通過“深化志愿服務活動”等具體措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一背景下,解決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其載體功能,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培育意義重大。
[1]彭曉偉.近年來我國志愿者組織研究綜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楊瀾.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動機變化研究——基于42名大學生志愿者的訪談分析[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
[3]劉偉.志愿服務視角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路徑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