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蓮玉,王海燕,李育軍,魏海玲,劉利香
(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 5180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傾向。手術后患者常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化療,在接受化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便秘等,也可以有口腔黏膜或消化道黏膜潰殤導致的便血等。骨髓抑制也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其中以白細胞減少最常見,其次是血小板減少。化療還會出現肝臟功能和腎臟功能的損害。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產生疲乏。為此,我們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化療期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期間在我科住院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需化療患者135例。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消化道惡性腫瘤,病程>3周,全部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術后接受化療,具有一定的認知理解能力,能配合問卷調查和自愿參加本研究的患者納入研究。排除標準:癌腫侵襲、癌腫轉移、合并內科基礎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患者。全部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32~77歲,平均年齡(57.0±12.0)歲。文化程度:高中及其以上17例,高中以下53例。胃癌27例,直腸癌23例,結腸癌11例,其他9例;對照組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58.1±11.3)歲。文化程度:高中及其以上14例,高中以下51例。胃癌25例,直腸癌22例,結腸癌10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化療前行心電圖、血常規和生化等檢查,均無化療禁忌證;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護士長對科室的專科護士及高級責任護士進行培訓,培訓護理專家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化療周期制定隨訪計劃;如何使用隨訪平臺指導患者化療間歇期不同階段的健康宣教;如何與患者溝通,教會患者如何預防化療不良反應的發生,在不良反應發生后如何護理。健康顧問專家定時完善延續性護理模式執行情況的檢查和考核,給予合適的評價和糾正。
1.2.1 首次入院建立檔案 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建立健康狀況調查量表)并保存。根據患者病情及化療周期制定隨訪計劃。
1.2.2 首次化療前 心理護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化療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接受化療的患者在心理和身體上受到雙重折磨,對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非常恐懼,要求護理專家采用同情、支持、鼓勵的方法及時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1]。
1.2.3 化療結束第1天 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囑患者多飲水、復查肝腎功能。根據患者肛門排氣情況,指導患者正確飲食、以流質飲食向正常飲食緩慢過度。告知定時復查或門診隨訪的時間,發放健康教育手冊。
1.2.4 化療結束第3~5天 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化療后的護理,指導患者在家如何監測生命體征,特別是體溫。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每日用淡鹽水漱口。如果出現腹瀉或便秘,要及時遵醫囑用藥。有人工肛門的患者,正確指導家屬進行護理,加強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睡眠及運動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
1.2.5 化療后第7~10天 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狀況,返院抽血監測血常規,盡早發現有無骨髓抑制癥狀。若發生骨髓抑制,應及時聯系主管醫師,以采取對癥治療措施。
1.2.6 下次化療前1~2 d 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告知再次入院的時間,入院前的注意事項,了解患者的顧慮,加強心理輔導,逐漸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
1.2.7 每個月健康顧問專家對患者滿意度進行隨訪,對每周的專科指導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
1.2.8 如此循環進行6個周期,在第6個周期結束后由健康顧問專家對患者進行隨訪,根據健康狀況調查表、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程度、患者滿意度進行評價,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
1.3 觀察指標
1.3.1 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SF-36)[2]評估 由生理功能和職能、軀體疼痛、心理功能和心理職能等5方面組成,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內容總分100分。
1.3.2 化療期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程度及護理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兩組間的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 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分,±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分,±s)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心理健康 心理職能觀察組 70 74.02 ±13.14 75.82 ±14.09 75.68 ±6.79 82.17組別 n±5.78 67.19 ±4.18對照組 65 54.98 ±9.18 55.01 ±10.33 52.43 ±5.33 65.44 ±4.15 49.18 ±3.19 t值4.21 4.18 4.36 3.97 2.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情況
3.1 延續性護理是常規護理的補充 常規護理模式是以疾病治療為重點,提供住院期間的一般護理措施,在改善患者化療間歇期的生活質量和提高滿意度的效果不顯著。依托我院健康管理這個平臺向患者提供全程、智能、個性、自助的網絡保健服務為目標,構建“護理專家+健康顧問”的全新護理服務模式,實現對患者健康的院內、院外全程無縫化管理,使3甲醫院的優質資源更貼近居民生活,帶給患者更加專業、便捷、細致、安心的健康保障。每周的護理專家隨訪主要為患者提供專科的護理指導,包括用藥注意事項、飲食指導等。每個月的健康顧問專家從評估生理功能和職能、軀體疼痛、心理功能和心理職能的方面定期對患者情況進行有效評價[3]。延續性護理模式增加了全程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另外,惡性腫瘤化療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3.2 化療期間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1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估中,在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心理功能和心理職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2顯示,觀察組發生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黏膜炎和疲乏癥狀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在減少神經毒性、肝腎功能損害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顯示,觀察組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了醫護人員應重視化療不良反應對患者帶來了嚴重影響,根據隨訪計劃進行的專科護理指導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化療的認識,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5];另一方面,加強心理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排除患者煩惱和生活上的困擾,提高睡眠質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
[1]周明.臨床護理路徑對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0):18-19.
[2]陳蘭英.臨床護理路徑聯合延續性護理應用于計劃性剖宮產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35):81-83.
[3]楊俊,辛云輝.臨床護理路徑在乳腺癌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2):28-30.
[4]Andersen C,R?rth M,Ejlertsen B,et al.The effects of a six-week supervised multimod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during chemotherapy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J].Eur J Oncol Nurs,2013,17(3):331-339.
[5]朱志華.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睡眠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1993-1994.
[6]張江舟,潘建良,陶明,等.心理干預對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4):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