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晶,李珊珊,王天娥,楊紅偉
(1.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哈爾濱 150001;2.黑龍江佳木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佳木斯 154002)
乳腺癌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1]。乳腺癌患者不僅要面對診斷為癌癥的事實,同時還要面對失去乳房的殘酷現實,這些因素影響患者的外在形象,在女性、母性、夫妻感情等方面也出現不同于其他癌癥患者的心理變化。聚焦解決模式是由Steve de Shazer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是一種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個體自身資源和潛能的心理干預模式,該模式最初用于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以其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個體自身資源和潛能的作用為原則[2]。近年來已在國內臨床護理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在護理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4]。2013年1月以來,我們采用聚焦解決模式對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提供心理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乳腺癌患者130例,分為觀察組67例和對照組63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其中68例為Ⅰ期,62例為Ⅱ期。納入標準:①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②對自己疾病知曉,愿意參加本研究;③年齡26~48歲。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有理解或閱讀障礙者;③預期1年生存率低,預后較差者;④乳腺癌為其他惡性腫瘤轉移而原發性癌;⑤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乳腺癌護理常規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乳腺癌相關知識,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心理疏導及功能鍛煉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健康教育。具體包括5個步驟。①描述問題。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性質及預后,以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通過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客觀地分析、記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乳腺癌疾病的相關知識及預后,介紹成功治愈的病例,使患者認識到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以暗示的語氣鼓勵患者回憶曾為解決自身問題已做過的努力,還有哪些可以解決的辦法,適時進行肯定,必要時進行指導。②構建具體可行的目標。進一步深入了解患者及家屬對于治療的需求,以及對未來康復的期望值,共同設定具有落實可行性的目標,并以患者描述的目標作為努力方向,鼓勵患者由容易做到的小改變開始做起[5]。并且在患者每次治療(化療)后都及時給予肯定及鼓勵,讓患者感到自己的目標都能完成,對堅持全程治療充滿信心。③探查例外。根據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脫發等使患者難以堅持。引導患者回憶曾經解決困難的成功體驗,并讓患者思考如何讓這種體驗持續下去。或與患者一起探討假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患者可能獲得的利益(疾病康復,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在患者住院期間就鞏固增強其實現目標的決心。使患者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不良反應處理措施的相關知識,積極應對,減輕不良反應,克服困難,完成治療。④給予反饋。研究成員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對實現的目標進行反饋,對患者的堅持和所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最大限度地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完成最終目標。若是成效不明顯,則需對設立的目標、護理干預內容及時調整和糾正。⑤評價進步。對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治療依從情況進行評價。要從患者的情緒狀態、活動、化療后不適的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通過目標的細分,能直觀地反映出患者取得的進步并給予鼓勵。明確配合治療的重要性,以達到徹底康復的最終目標。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于入院當天和出院前1 d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①焦慮: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按照中國常模結果[6],焦慮評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評分:52~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評價指標結果用±s表示,采用t檢驗。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情況(分,±s)

表1 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情況(分,±s)
SAS SDS組別 n 評分 評分入組時 出院時觀察組 67 59.80 ±7.68 48.36 ±6.30 61.35 ±4.26 50.06 ±4入組時 出院時.10對照組 63 57.89 ±7.60 55.20 ±6.80 61.40 ±4.32 58.52 ±4.62 t值0.963 7.632 0.569 6.675 P值 >0.05 <0.05 >0.05 <0.05
3.1 乳腺癌患者在圍手術期易發生負性情緒 乳腺癌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與放化療,手術切除后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多次進行放化療[7]。乳腺癌治療所引起的生理、心理變化導致了患者的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精神狀態等方面改變。有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后均存在焦慮、抑郁情緒[8-9]。患者除了對乳腺癌危及生命擔憂以外,還擔心手術治療破壞了女性第二性征器官的完整性,“我最不敢面對的就是乳房全切除了,體形發生了變化,自己還算是個女人么?至少不是個完整的女人。”“以前我身材很好的,現在我最怕聽到的就是“身材”二字,我總覺得這是別人在諷刺我,現在我不會再穿任何緊身的衣服。”“我還沒有結婚,乳房切除了,體形發生了變化,以后還會有人愿意娶我嗎?”。乳腺癌患者產生上述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患者對乳腺癌術后造成的乳房缺損尤為敏感,對乳房缺損后胸部形態的改變甚為擔憂[10];另一方面,患者長期接受化療,使得絕大多數患者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從而出現脫發、全身乏力、身體形象紊亂,這些情況對于絕大多數女性患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且由于多數患者對乳腺癌本身的認知障礙,不能正確看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上述不良反應[11]。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明顯的負性情緒以及對治療的不信任。同時,乳腺癌發生后,患者的夫妻生活及社會適應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更加重了患者的負性情緒及對治療的抵抗程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部分患者因為這種情況得不到及時調整而放棄治療。本組研究患者入組時焦慮及抑郁評分均較高,因此,對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聚焦解決模式是必要的。
3.2 聚焦解決模式的臨床實踐意義 聚焦解決模式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充分尊重個體、相信個體自身資源和潛能的臨床干預模式,強調把我們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人的正向方面,并且尋求最大化地挖掘個體的力量、優勢和能力[2]。與傳統模式相比,該模式使得護理過程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更容易激發患者主動參與自我管理。我們通過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干預在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的具體實踐,認為該模式有以下臨床實踐意義:①容易與患者溝通,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患者愿意向研究人員傾訴。②幫助患者樹立責任感,患者在關注自身感受的同時意識到了家人也和她一樣承受著痛苦。家庭成員間需要相互幫助,一起面對這一事實。③患者的自我概念感減輕,很多患者她們對自己身體外形、身體功能、健康狀況的感受下降;社會地位以及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情等方面的感受和判斷下降,甚至處于長期自我貶低狀態中。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護理人員通過鼓勵她們對自己的身體重新認識,對別人的反應重新評價,提高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④通過研究人員的啟發引導,原來不可自拔的痛苦事件有了另外的意義,如發現了自己對意外事件的處理能力、家人之間的關心、支持和親友間的幫助等。⑤幫助患者尋找生活的新目標,通過讓患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重塑生活信心。
3.3 聚焦解決模式能改善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表1顯示,聚焦解決模式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應用聚焦解決模式參與了患者治療的全程,關注乳腺癌患者特有的心理問題,重視其心理問題,該模式把解決問題作為心理干預的重要環節,強調解決問題和培養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幫助患者感知到可預見的期望,通過治療,使其感到可以達到期望的目標,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得到改善。
為促進乳腺癌患者術后的恢復和提高治療依從性,對患者進行聚焦解決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聚焦解決模式是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人的正向方面,著力于患者潛力的挖掘和培養,有效地增強患者積極的健康行為,從而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
[1]陳玲,佟宛蕓,李涌濤,等.團體咨詢提高青年乳腺癌患者婚姻質量的效果評價[J].上海護理,2014,14(3):16-18.
[2]駱宏,葉志弘,王菊香.聚焦解決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68-569.
[3]卞偉峰.聚焦解決模式對膀胱腫瘤患者術后膀胱灌注依從性影響[J].上海護理,2012,12(5):15-17.
[4]趙明明,趙國軍,李寧,等.術前訪視應用聚焦解決模式對全子宮切除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6):4470-4472.
[5]沈敏,李瓊穎,周燁,等.聚焦解決模式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運動耐力[J].上海護理,2013,13(3):30-32.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4-195,235.
[7]萬德森 .臨床腫瘤學[M].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300.
[8]趙文卿,盧淑華,陳麗珍,等.40歲以下乳腺癌患者化療期間焦慮抑郁原因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886-888.
[9]蔣維連,李月玲,文國英.乳腺癌患者診療過程心理體驗及應對方式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3):18-20,48.
[10]蔡雁,施曉群,金艷.乳腺癌患者術后乳房缺失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05-108.
[11]邵偉,周迅,潘麗菲,等.乳腺癌患者家庭照護者相關疾病知識的調查分析[J].上海護理,2013,13(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