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隴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為破解全球可持續發展實踐遭遇的困境,我國對全世界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莊嚴承諾,不僅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要求全社會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如何因地制宜,在區域層面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各方面建設的方法、模式和路徑,已成為當務之急。經濟建設是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如何用生態文明理念對區域經濟系統進行綠色變革和生態化改造,增強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縣域作為相對獨立的基本行政區域單元,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也是制定社會發展戰略、尋求經濟有效增長途徑、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在我國承擔著承上啟下,溝通城鄉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有關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國或省域層面上,縣域范圍的研究相對較少。慶陽地處甘肅隴東,區域內蘊含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區域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也是我國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的地區,是國家西部退耕還林(草)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面對復雜的經濟、社會、生態問題,慶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為主題的三個生態創建活動,旨在創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本文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切入點,在對慶陽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路徑,以期為慶陽“三個生態建設”提供決策參考,也為毗鄰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慶陽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全市包括西峰、慶城等8縣(區),總面積27 119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底總人口 222.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56.5萬人,占總人口的70.4%。慶陽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28.47億噸石油儲量使慶陽成為長慶油田的主產區,2 360億噸煤炭使慶陽煤炭儲量占全省總量的94%;盛產小麥、玉米、油料等農作物和蕎麥、小米、燕麥等小雜糧使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慶陽還盛產黃花菜、白瓜籽、紫花苜蓿、烤煙等經濟作物,曹杏、九龍金棗、紅富士蘋果、黃柑桃等水果和甘草、黃芪、麻黃等中草藥,華池南梁、北石窟寺、周祖陵等旅游資源。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慶陽經濟在原有基礎上迅速發展,縣域經濟總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全市的經濟結構已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化初期階段轉變,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3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0.29億元,糧食總產量158.95萬噸,工業增加值345.93億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06.0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 138.9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57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063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7.5%和18.8%。①本文數據未經特殊說明,均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甘肅年鑒》、《慶陽年鑒》整理計算。
由于慶陽原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又地處干旱缺水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同時城市數量少、市場化程度低、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因此與其他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差距不斷擴大,這可以從1990—2013年慶陽市與全國及相關地區②東部地區為沿海的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西北地區為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人均GDP③各地區人均GDP水平是該地區各省、市、區GDP的簡單算術平均數,即用各省、市、區GDP之和除以該地區省、市、區個數。變動趨勢比較圖(見圖1)充分體現。1990年慶陽市人均GDP分別為全國和東部水平的47.14%和29.30%;2000年這一比例雖然有所縮小,但也僅分別為全國和東部水平的32.28%和17.43%;到2013年,在基數明顯增大的前提下,這一指標也分別只有全國和東部水平的37.38%和19.72%。在縣域經濟總體格局仍以農業為主、工業結構仍以資源性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城鄉仍存在明顯二元經濟結構等基本特征的制約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滯后。

圖1 慶陽市與全國及相關地區人均G D P變動趨勢比較圖
1.依托特色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慶陽各縣區依托自身的特色資源優勢,培植具有良好市場需求的骨干農產品加工企業,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初步形成了以發展特色經濟為主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例如,鎮原縣充分發揮食用杏資源優勢,開發杏系列特色產品,形成了以杏產品加工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寧縣利用九龍川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的自然條件和便利的公路交通,建成了以金棗、蘋果為主的果品生產和以大棚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特色農業科技示范園;環縣發揮其肉畜養殖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養殖及草畜產業。
2.依托優勢礦產資源的資源經濟發展模式。慶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近年來長慶油田的開采規模和長慶石油化工廠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煉化規模不斷擴大,西峰區、慶城縣、華池縣已形成了依托石油資源的發展模式,其中慶城縣、華池縣的石油產值已占其工業總產值的90%左右。正寧縣、寧縣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生產基地和電力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煤炭資源逐漸成長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3.依托勞務輸出的勞務經濟發展模式。慶陽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長期以來傳統農業在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比較效益較低。為了盡快改變貧困面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發展滯后、人均收入偏低的鎮原、環縣等縣域利用人口資源優勢發展勞務輸出,并圍繞家政服務、保安、餐飲、建筑等工種,以定點、訂單和定向等培訓形式,組織了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目前這兩個縣已有64%左右的勞動力通過培訓,進入當地企業或向外輸轉,形成了以勞務輸出為主的發展模式。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屬典型的內陸干旱氣候,自然植被覆蓋率低,因此各縣(區)經常處于干旱缺水狀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558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4。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用水量增加,慶陽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農業生產環境較差。雖然近年來通過發展節水旱作農業,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觀,但依然存在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排灌設施老化等問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4%、全國平均水平的1/5。干旱少雨又缺少灌溉條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2013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全省總量的16.2%,但農業增加值僅為全省總量的9.1%。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產業,而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托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但慶陽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低;科技進步是農業產業化的動力,但慶陽各縣(區)的農業目前大多仍采用傳統生產方式,2013年全市農業生產化肥施用折純量僅占全省的9.6%,農村用電量占全省的11.4%,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全省的10.1%,科技進步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引擎,但慶陽從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數量依然偏少,目前只有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2家,且大多數企業加工技術、設施落后,產品品種單一。
近年來,慶陽在資源性工業的帶動下,第二產業發展迅速,201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是1995年的6.5倍,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38.1%上升至62.4%,帶動全市三次產業呈現典型的“一三二”型結構,產業結構明顯不合理。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十二五”時期全市輕重工業產值之比高達1∶26,制造業企業收入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6.3%。目前,資源大縣普遍存在以原材料生產和加工為主的重化工業比重居高不下,而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加工制造業比重偏低的現狀。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國有企業比重偏高,民營及外向型工業比重偏低,國有獨資及控股公司、集體企業的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和7%,而民營企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
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縣域工業化進程,而且可以有效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學者劉慧(2008)所作的相關分析表明,我國農村社會總產值和農村工業總產值的相關系數①相關系數是用來測量變量之間線性相關關系的方向和緊密程度的統計分析指標,其值大于零時為正相關,小于零時為負相關,絕對值越接近1表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線性相關程度越大。高達0.96,屬高度正相關。近年來,慶陽市中小企業發展迅速,總數已達5.7萬多個,但受資金、技術、管理等因素影響,經濟效益明顯偏低,2013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62億元,僅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16.4%;由于企業經營規模小,對勞動力的吸納不足,從業人員只有17.6萬人,僅占總人口的7.9%;由于企業布局分散,生產要素難以自由流動,加之技術含量低,導致中小企業競爭實力也相對較弱。
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有賴于強大、持續的金融資本支持。近年來,國內外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加之社會信用管理分散、信用體系不健全,慶陽市與經濟轉軌相伴隨的一些金融風險逐步累積,突出反映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有所反彈,直接影響金融生態持續向好。雖然直接融資近年發展較快,但企業融資渠道依然單一,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社會融資過度依賴銀行的模式沒有實質性轉變,金融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的狀況也沒有根本改變。
由于投資環境差、資本市場發育水平低,慶陽不僅不能有效吸引外部投資,還導致本地資金大量外流,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首先,內源性融資能力不足,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能力較弱。2013年末,全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600億元,貸款余額為337.8億元,分別僅占全省總量的5.0%和3.8%。其次,外源性融資能力弱,利用外資能力差。截止2013年底,慶陽市尚無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來自市外的國內投資總額也偏低,新增投資中自籌資金占比高達一半以上。再次,資本形成規模小,2013年全市資本形成總額僅占全省總量的6.9%,雖然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加快,但增加的絕大部分來自石化行業,地方投資不足。
人口生態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慶陽縣域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2010年末慶陽勞動適齡人口①勞動適齡人口是國家限定的勞動年齡界限內人口。按國內現行標準,男16~59歲,女16~54歲為勞動適齡人口,數據根據慶陽市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整理計算。文化程度構成為文盲占比7.2%,小學文化程度占比29.3%,初中文化程度占比43%,高中文化程度占比13.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6.8%,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制約,慶陽農民普遍思想觀念保守,小農意識較強,導致農村人口的科技素質偏低,對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敬而遠之,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使用。對西峰區、合水縣、鎮原縣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73.5%的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消極的觀望態度。慶陽有74%的已轉移剩余勞動力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由于缺少一技之長,外出務工者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很難適應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直接影響到務工收入和崗位的穩定性。
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是衡量縣域經濟發展和人口生態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工資性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對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份額下降、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全部收入構成中的比重偏低等原因影響,慶陽市與全國及相關地區農民平均收入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見圖2)。近20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量為262元,慶陽市僅為139元,雖然增勢明顯,但增速緩慢;2013年慶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 888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54.9%。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相對應的是,近20年來,慶陽與全國城鄉居民收入以及本地區內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均呈現不斷擴大趨勢。1990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 2.20∶1,慶陽已達到 2.37∶1;2013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3.03∶1,慶陽則高達3.84∶1,這表明慶陽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導致消費支付能力有限,全社會消費總量不足,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也相對較高,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滿足溫飽的基本消費方面。1990年慶陽與全國相比,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相差277元,到2013年這一差距擴大為2 582元,全市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4%。

圖2 慶陽市與全國及相關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圖
1.城郊縣域發展模式。一產應充分利用城郊優良的灌溉及便利的交通條件,針對城區市場,以小麥、蔬菜、水果、小家禽為重點,發展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二產應根據城市工業特點發展配套加工業,推進城市勞動密集型工業向縣域轉移;三產應充分利用城郊區位優勢,發展以滿足城市居民休閑為特色的旅游和服務業。
2.農業縣域發展模式。一產應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種植適宜夏秋季生長的作物,推廣種植紫花苜蓿,發展舍飼養畜;二產應充分利用獨特的地下和地上資源,發展煤炭、石油資源和果品、肉類等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三產應發展特色民俗工藝品加工業和黃土風情旅游業。
1.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通過鼓勵農民興辦各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加大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2.積極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旱作農業水平。重點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并配合選擇抗旱品種、配方施肥等抗旱方法;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注水播種等高效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發展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栽培作物,提高旱作農業水平。
3.繼續增加政府農業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整合由各部門掌握的財政支農資金;轉變政府職能,提供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技術推廣等服務。
1.發展壯大中小企業,提升縣域工業結構。加快政府部門所屬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步伐,允許民間資本以各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擴大其投資領域,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為新創辦的民營企業提供創業輔導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2.實施產業布局規劃,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工業園區,并以優惠的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快產業的資本集聚和空間集聚,促進中小企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延升產業鏈條,就地轉移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緩解企業經營困境。盡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機構,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改善企業外部融資環境,并完善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吸收民間資本、私人資本和外資參股,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1.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是提升縣域人力資源科技文化素質的固本之策。首先,充分發揮地方高校教育的基礎功能,鼓勵其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確定與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相協調的發展規劃、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構建開放式的就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其次,建立有效的職業培訓機制,依托當地職業技工學校,采取先培訓后收費、民辦公助、政府買單等多種形式推進職業教育,對進入非農產業的農民進行專業化培訓;再次,建立靈活多樣的適時培訓機制,根據農民需要開設相應課程,采取田間指導、現場討論、專題報告等授課方式,形成農民終身教育模式,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質。
2.加強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動和諧家庭、村組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并利用電教、網絡等科技手段,開展普法教育和道德風范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法制觀念,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破除陋習,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引導咨詢,提高農民應對挫折、風險等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
1.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促進區際貿易發展。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目標,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果品、瓜菜等產品,并扶持興辦外貿出口創匯龍頭企業,助推區域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
2.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沿海和發達地區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的機遇,擴大對外宣傳和項目推介,促進區際經濟文化交流,推進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的對外招商,吸引、聚集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壯大縣域經濟。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圍繞構建高等級公路、鐵路、民航立體交通網絡框架,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搶抓國家大興水利強基礎的有力時機,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會同相關企業加強煤區油區環境保護,以優良的區域環境吸引客商。
[1]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石奇.產業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黨晶晶,姚順波,黃華.縣域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協調發展實證研究——以陜西省志丹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3(10):1985-1990.
[4]廣佳.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127-131.
[5]陸銘寧.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四川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3(9):53-55.
[6]余文建.持續優化地區金融生態[J].區域金融,2014(11):61-62.
[7]孫穎蓀.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模式轉型探索[J].理論探討,2014(6):173-176.
[8]朱越浦,黃新漸.我國欠發達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路徑選擇[J].求實,2014(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