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婷
(西北大學 中東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伊朗與歐盟的經貿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伊朗早在1963年就和還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歐共體簽訂了經貿協議,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是第一批同歐洲共同體建立機構關系的國家之一。這一經貿協議內容涉及到伊朗傳統產品如:地毯、開心果、葡萄干、魚子醬等。[1]此后,伊朗與歐共體的經貿關系迅速發展,并分別于1972年和1978年擴大貿易協定中的產品范圍,并一直延續到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夕。在小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奉行親美政策,同美國發展戰略同盟,所以,伊朗與歐共體國家的關系發展較為密切,尤其在經貿合作領域。
但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伊朗搖身一變成為了與歐美相抗衡的國家,這直接導致伊朗與歐盟國家的關系急轉直下,屢次出現了互相召回大使,斷絕外交關系的現象。然而,雖然在政治上雙方摩擦不斷,雙方在經貿領域的聯系卻從未停止,僅僅是1989年這一年時間內,伊朗同意大利的貿易額就達19億美元,同法國的貿易額為89億法郎,成為伊朗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占有伊朗6.6%的市場份額[2];法國的道達爾公司甚至代替了美國大陸石油公司成為開采伊朗錫里島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商。從1989—1993年,歐盟國家在伊朗的進出口總額每年都占40%。其中德國是伊朗最大的工業制成品進口國,1992年伊朗和德國的貿易總額已達40億美元,1995年更是超過了50億美元。[3]如果換成德國馬克計算,1995年伊朗從德國進口額是23.5億馬克,對德進口額為11.7億馬克。據統計,1996年伊朗欠外債總計是219億美元,其中前德國達129億美元。[4]德國西門子、奔馳等大公司也早已打入伊朗市場,當時德國在伊朗擁有代表機構的公司已有180家。[5]1997年,歐盟已經一躍成為伊朗的最大貿易伙伴,占伊朗進口商品總額的40%,而歐盟占到伊朗出口商品總額的36%,其中75%為原油進口。[6]2002年,歐盟與伊朗的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了150億歐元,而其中伊朗出口到歐盟的石油比重占到總出口商品的80%,成為伊朗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7]據統計,現在伊朗原油出口中有近20%是輸往歐盟國家的,占到了伊朗原油總出口的五分之一,這個數字足可以說明歐盟對伊朗石油的依賴程度。
在歐盟與伊朗的貿易中,原油進口基本都占到雙方總貿易額的40%左右,而且隨著歐盟國家石油資源的減少,這一數字有可能還會在下個十年連續增長。[8]而以下這組數據可以更加直觀的說明伊朗與歐盟連年增長的貿易額:

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發現歐盟25個成員國對伊朗的出口產品貿易額在2000—2004年都持連年遞增的態勢,僅在2005年的1月到11月就已經基本達到了2004年一年的出口貿易額。
但是,由于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和美國的壓力,雙方的經貿關系也有著寒冬季節。如在2006年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737號決議,對伊朗實施為期60天的經濟制裁措施,經濟制裁包括了與核計劃相關的所有進出口貿易活動并凍結了涉及伊朗核技術的幾家公司和幾個伊朗人在國外銀行的財產。伊朗并沒有因為這項經濟制裁而改變立場,所以,聯合國安理會又在制裁期限結束后的2007年3月通過了1747號決議,這次的制裁相比前一次更加嚴厲,制裁范圍擴大到了包括武器進口和禁止旅游在內的多項內容。在雙方關系因為核危機而陷入困境的時候,中東地區在2010年又爆發的“阿拉伯之春”,這使得伊朗與歐盟的關系更加緊張,為了給伊朗施壓迫使其放棄核計劃,先后在2010年和2012年通過了對伊朗的單方面制裁決議,2010年歐盟成員國通過了主要針對伊朗能源領域的制裁,此外,還包括了貿易、運輸、銀行以及保險等多個領域,新的制裁措施將著重禁止對伊朗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投資,向伊朗出售有關設備和技術,以及禁止歐盟國家向伊朗出口可用于制造武器的物資。[9]2012年的制裁措施則是歐盟至今為止針對伊朗的最嚴厲的制裁方案,制裁涉及到了伊朗的工業、金融業和航運業,還宣布歐盟將停止從伊朗進口天然氣,這被看作是遏制住伊朗出口貿易除石油外的另一條命脈。伊朗則在歐盟的制裁決議出臺后,多次通過將切斷向歐盟出口石油的決議來反對歐盟的制裁。雖然,雙方的經濟制裁看似十分嚴厲,但是隨著歐盟對伊朗石油依懶性的增強和伊朗國內經濟形勢的下滑導致對核談判的重啟,雙方的經貿關系勢必會重新回暖。
縱觀自伊斯蘭革命后伊朗和歐盟三十多年的關系發展,在雙方關系起伏不定,時好時壞的進程中,經貿的交流與合作是在雙方關系預冷或僵持時的重要突破口,左右著雙方關系的發展。
首先,伊朗作為世界石油儲量排名第四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其在世界能源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伊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恰恰是歐盟國家需要的,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在歐洲國家逐漸減少,而歐盟對像俄羅斯這樣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的無力抗衡使得歐盟為了能長期獲得能源而迫切尋找其他能源產地,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朗成為歐盟重點考慮的地區。根據歐盟委員會的統計,隨著歐盟經濟的發展,歐盟成員國所需要的能源在2030年將達到現在使用能源的兩倍,而伊朗所擁有的能源可以恰好填補歐盟能源需求,發揮著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歐洲北海石油儲量的持續減少也是促使歐盟試圖與伊朗這一世界第四大石油國合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因為能源而產生矛盾后,歐盟加緊了與伊朗在能源上的合作并對伊朗的能源開發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歐盟對伊朗能源需求的增加使得雙方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特殊性,并影響了雙方關系的走向,而歐盟能對美國針對伊朗多數的制裁法案給予堅決反對,不得不說歐盟對伊朗的能源需求在其中占了重要原因。
其次,在經濟上,伊朗和歐盟越來越成為彼此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伊朗來說,兩伊戰爭給伊朗的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前文也已經提及,所以,在兩伊戰爭后迫切需要來自歐盟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以支持其發展國家經濟、加強私營部門。此外,伊朗同歐盟經濟上的密切聯系也有利于伊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對伊朗來說不僅是經濟上的收獲,更是提高伊朗國際地位的機會。
伊朗密集的人口和廣闊的市場使得歐盟在與其他中東國家進行比較之后對其有了特別的關注,密集的人口可以彌補歐盟成員國勞動力不足的缺點,而廣闊的市場正是歐盟投資風險家夢寐以求的寶地。正因為如此,伊朗與歐盟的經濟合作逐年遞增,即使在雙方因為政治因素而關系斷絕時,雙方在經濟上的交流也從未停止。歐盟一直都是伊朗主要的貿易伙伴,在有些時期,歐盟成員國進口的商品要占到伊朗總進口商品的40%,而根據歐盟2011年的數據顯示,在伊朗進行的對外貿易中,與歐盟的貿易占到19.3%,成為歐盟在中東地區的第三大貿易伙伴。[10]
所以,能源的需求和經濟的合作是伊朗和歐盟雙方在發展外交關系時都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左右雙方關系發展的因素。歐盟對能源的依賴和市場的需求使其在面對伊朗時經常手下留情,更多的是利用外交談判手段解決雙方關系遇到的危機,而伊朗的經濟發展也確實離不開歐盟這個強大的政治經濟體,從雙方關系發展的歷史也可以看出,每次雙方關系的冰凍期都幾乎在短時間內就能打破,究其原因,主要的還是雙方在經濟貿易和能源需求上的聯系廣泛,一旦關系有變,無論對伊朗還是歐盟來說雙方的經濟都會遭受重要損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行,意識形態的矛盾將逐漸被經濟全球化所取代,各個國家都在努力營造良好安全的環境進行經濟建設,用經濟的高速發展謀取政治上的發言權。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的外交政策也正努力從激進強硬立場向溫和務實轉變,這從哈桑·魯哈尼的上臺就可以看出,伊朗試圖改變自身國家形象,外交政策更多的從經濟因素考慮,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而隨著2015年7月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達成,歐盟也承諾一旦伊朗履行協議要求,歐盟將馬上解除針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相信這一承諾將對伊朗和歐盟的經貿關系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機遇,對雙方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1]Albert Hourani,European and the Middle East.California Unversity Press,1997:123.
[2][3]Karen E.Smith,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International Padston,Comwall,2004:145.
[4]Sgireen.T.Hunter:Iran after Khomeini,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New York,2000:34.
[5][6]Albert Hourani.European and the Middle East.California Unversity Press,1997:123,125.
[7]戴軼塵.伊朗核問題中的歐盟共同外交[J].社會觀察,2003(4).
[8]Sara Kutchesfahani.Iran's nuclear challenge and European diplomacy.EPC Issue Paper,2006:32.
[9]European Union Center of North Carolina:Europe's Iran Diplomacy,EU Brief,March 2008.
[10]http://www.Euc.com/EU Document/22/feb/2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