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人杰/編譯
資深科學家應該執筆寫作
姚人杰/編譯

●奧胡斯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臨床生物化學教授延斯·P·格策(Jens P.Goetze)與延斯·F·雷費爾德(Jens F.Rehfeld)認為:著述至關重要,甚至對于成名的學者們來說也是如此(或許,對他們而言還格外重要),原因有三。
科學上取得的成功,主要由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科學結果來定義。然而,撰寫科學文章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研究方法、報告研究結果、計算統計數據、量化某人在科學家生涯里取得的成就。寫科學文章是一項重要的技能,能改進科學家的研究。
科學文章著述已經變成了混沌之事,如今,生命科學領域的大多數文章常常列出好幾位作者。確實,科學生活里經常要與他人合作著述,有時這會導致某些困難,很難給相關人士合適的知識產權上的認可。科學文章擁有了十來個、乃至更多的“作者”,于是每個作者都幾乎不可能承認文章是自己所寫。
對于年輕科學家來說,撰寫科學文章是做科學項目的基本部分,通常是以論文的形式,而論文又是基于已發表的學術文章。資深的作者常常向學生提供指導,通過科學寫作而逐步教授學生如何與其他科學家交流科學。事實上,如今學術文章上列出的最后一位作者等同于資深作者,從而在獲得學術認可方面很有價值。經驗較為豐富的科學家也許在故意或未察覺的情況下遠離了科學寫作的環節,轉而提供指導,給予點撥。
在人文學科、法學和哲學領域,這種做法看起來是無法想象的——在這些領域,寫作環節對于所研究的問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我們在此爭論的是,生命科學的科學家們應該更多地執筆寫作——或者用鍵盤敲字。
1、撰寫科學文章會讓科學思考形成架構。寫作者必須謙卑地考慮結果,選擇主要的信息,哪些部分是重要的,又為何而重要。通過把復雜的實驗結果濃縮成真正重要的信息,作者往往能對其意義獲得更加清楚的看法,而這能加強敘事能力。畢竟,科學文章不僅僅是數據與圖表——它們也是有待與人分享的故事。
2、寫出一篇出色的科學文章常常是作者下一篇出色文章的源泉。了不起的想法到底來自哪里?有些研究者對此仍然感到困惑。處理現有的研究結果這一創造性環節能激發出新的想法。
3、科學寫作是一項終生技能。眾多偉大的科學家直到老年仍舊活躍于他們的研究領域。這種活躍性常常是通過他們一直積極地寫文章而反映出來,而衰老相關的身心障礙一般都無甚重要。這要求科學家繼續活躍地與同仁溝通交流,通過發表文章、接收反饋和批評,借此保持警覺,孜孜不倦地待在學術前沿。
科學家應該熱忱地接受寫文章帶來的愉悅。科研仍舊是一項需要親自為之的智識活動。鑒于就研究工作而撰寫文章帶來的所有好處,科學家們應該投入時間,學會更好地以文章來溝通交流。
[資料來源:The Scientist][責任編輯:彥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