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任楠 馬晉平/編譯
關注大腸癌
翁任楠馬晉平/編譯

每年,世界上死于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的人數接近70萬,這種疾患已經成為世界上致死率第四高的癌癥(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大腸癌是一種現代病,在發(fā)達國家中其發(fā)生率是最高的。隨著世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熱衷于西方國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這使得大腸癌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高。
當然也不乏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qū),直腸癌的檢查也已得到普及,伴隨著技術的更新,創(chuàng)傷性更小的檢查方式正在逐步替代創(chuàng)傷性較高的結腸鏡檢查。更有證據顯示,大腸癌可以通過聯合藥物、營養(yǎng)供應、飲食和鍛煉等多種方式來實現有效的預防。
比如,由成人干細胞衍生的三維“類器官”的應用,可以借助藥物針對患者特定的癌癥類型進行匹配;又如,從腫瘤細胞逃逸進入血液的DNA片段,可以通過“液體活檢”技術以此了解腫瘤發(fā)展的情況,進一步協助和提高我們監(jiān)測疾病治療的效果。
然而,在臨床治療領域的相關進展卻依舊緩慢。盡管新型藥物已經能將過去十年間晚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提高大約一倍,但這些患者大多數存活時間仍然不超過三年。
正如許多其他的疾病一樣,科學家們發(fā)現棲息在大腸內的生物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微生物群體的異常是否是大腸癌的病因或影響因素,仍然有待研究。而這只是有待解決的多個關于大腸癌基礎問題的其中一個。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