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鈞 馬晉平/編譯
尋覓腫瘤DNA片段的液體活檢技術——維克多·韋爾卡斯卡訪談錄
趙梓鈞馬晉平/編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德尼·金梅爾綜合癌癥防治中心的腫瘤生物學副主任、腫瘤學家維克多·韋爾卡斯卡(Victor Velculescu,上圖)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描述了循環腫瘤DNA是如何提高對大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記者:什么是循環腫瘤DNA(ctDNA)?它是怎樣幫助診療大腸癌的?
維克多:循環腫瘤DNA(ctDNA)是一些從腫瘤細胞逃逸至血液中的DNA片段。它們可提供幫助我們監測和分析疾病的基因線索。尤其是當我們不能對組織活檢時,不論在治療的開始階段,還是治療過程中對病人的監測,ctDNA檢測的線索都彌足珍貴。
記者:ctDNA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嗎?
維克多:目前相關的研究正處于臨床應用階段。其中一項應用正在對晚期癌癥進行觀察。臨床上,很多病例很難獲取腫瘤組織標本,因此無法對腫瘤組織進行直接分析。而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相關指標就顯得更有意義(液體活檢)。在大腸癌研究過程中發現,通過檢測患者血液中的HER2/neu受體——該受體是曲妥單抗(赫賽汀)的作用靶點——發現一小部分結腸癌患者具有顯著擴增的HER2/neu。其他正在進行中的臨床研究,將有助于判定HER2/neu是否可以為結腸癌治療的作用靶點,以及能否為這些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記者:如何監測患者對相關治療的反應?
維克多:由于許多患者進行相當長時間的臨床試驗,我們不清楚他們是否對研究性藥物起反應。通過液體活檢,可以使我們對腫瘤負荷的測定成為可能,而這種手段在一段時間后可以對腫瘤進行追蹤。臨床試驗成本昂貴,而且我們只有等到最后才能覺察出這種治療是否奏效。利用液體活檢技術對受試對象進行持續監測,可以更快速地提供針對治療反應的深入洞察。
記者:液體活檢能否根據腫瘤新突變的線索進行監測,包括腫瘤的耐藥性?
維克多:是的。液體活檢技術確實有助于研究腫瘤的耐藥性,而這種抗藥性來自于患者一段時間治療后的腫瘤細胞中發生的基因改變,它是對治療過程所產生的腫瘤細胞演化壓力的一種反應。例如,一位結腸癌患者,他起初對一種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蛋白抑制劑有反應,其后,腫瘤細胞就產生了抗藥性。通過全基因組分析發現,這位患者的腫瘤細胞MET基因高表達。因此,即使EGFR路徑被阻斷,MET基因的擴增也能為腫瘤組織存活提供一條額外的通路。這不僅確定了腫瘤抗藥性的機制,同時還確定了一種潛在的治療途徑。目前有許多的MET抑制劑在臨床試驗中使用。
記者:ctDNA是如何協助癌癥的早期監測?
維克多: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對疾病復發的早期發現。如果患者在術后不久通過液體活檢,知道體內還有殘存的腫瘤組織,就可以輔以相應的治療清除殘留的癌細胞。最終,液體活檢技術能夠對原本看似正常的患者進行血液檢測,并確定他們是否患有某種類型的癌癥。但由于最早期癌癥中的ctDNA水平低于檢出范圍,故對此法應該慎重。很顯然,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患有早期或潛在可治愈性癌癥的患者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被探測到。
記者:我們也知道在循環腫瘤細胞(一種從腫瘤細胞流向血液且始終完好無損的細胞,而非DNA片段)分析上所取得的進展。那么這兩種液體活檢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
維克多:是的。這兩種檢測是互補的。在某些情況下,ctDNA對于診斷目的更敏感;而在另一些情況下,當你不能獲得腫瘤組織時,循環腫瘤細胞就是一種極其有效的腫瘤細胞來源。真正的挑戰是我們需要在體外讓它們進行有效的生長和增殖。有理由相信,這兩種檢測技術將有望成為檢測新療法的絕佳途徑。
記者:一些制藥公司是否接納ctDNA分析技術?
維克多:ctDNA分析技術確實備受制藥公司的青睞,而且液體活檢正在成為臨床試驗的入選門檻。此外,這些公司還對液體活檢來監測治療反應頗感興趣。如果這種分析在他們的臨床試驗中獲得成功,那么這些機構就會將這些檢測手段轉化為診斷技術。與任意一種方法相似,這些液體活檢基因學檢測目前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為事物的不完美而反對它。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