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薇,林憲生,單 良
(遼寧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區域經濟的發達程度一般決定了文化經濟的先進程度。[1]而從20世紀以來的幾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經驗看,文化產業又往往表現出逆經濟發展的特點。因此,對文化產業影響要素的分析成為關系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研究工作。王偉年等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城市空間角度分析,將文化產業的區位因素總結為地域文化因素、資本因素、制度因素、人力資源因素、技術因素、市場因素等[2];潘龍梅等從省區的角度,系統考察了人力資本、交易便捷性、需求水平、文化基礎設施、創新能力、經濟集聚、政策支持等對文化產業地理格局的影響[3];戴鈺從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化的角度,分析了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內部因素(需求因素、人才因素、資本因素、資源環境因素、產業關聯性因素、創新因素)和外部因素(市場因素和政府因素)。[4-5]綜上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多重要素的共同影響。從地區比較看,相同要素對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強度也是不同的。通過要素影響強度的地區比較,不僅能夠了解地區間文化產業發展傾向的驅動要素,還能推斷不同時期,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空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鑒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考慮到各要素對我國文化產業整體發展影響的普遍性,本研究中選取了地區基礎能力、資本支持、政策支持、相關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消費需求6個影響要素。
考慮到社會經濟制度屬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本研究僅選取我國大陸地區省份為研究對象,以東、中、西三大地帶為研究區劃單元,東部地帶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等12個省市地區,中部地帶包括內蒙古、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個省市地區,西部地帶包括四川、云南、貴州、陜西、西藏、甘肅、青海、寧夏、重慶、新疆等10個省市地區。
文化產業的影響要素與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具有密切的相關性,眾多學者從多種角度設計了文化產業影響要素的可量化評價指標體系。[6-8]參照部分學者的指標設計,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選取數據的口徑一致性,本文選取了其中的地區生產總值、金融增長量(銀行的存款和貸款之和)[9]、文化事業費、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教育財政支出、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分別作為地區基礎能力、資本支持、政策支持、相關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消費需求6個影響要素的量化指標。
從文化產品收益的非可預測性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其對GDP的貢獻率沒有絕對的關聯。在發達城市后工業時代的產業轉型中,文化產業在重塑城市形象中的作用要顯著于拉動城市經濟量的增長,其體現在有效拉動了城市人口就業。文化就業人數能夠反映地區文化的生產能力。本研究中選取文化就業人數作為指標,以反映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要素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分析。泰爾系數被廣泛應用于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差異和區域間差異。本研究運用泰爾系數分析文化產業各影響要素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情況,計算公式為:

式(1)中,n為區域個數,m為區域內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個數,di代表i區域文化產業就業人數增加值占全國文化產業就業人數增加值的比重,dij代表i區域內j省(直轄市、自治區)文化產業就業人數增加值占i區域文化產業就業人數增加值的比重。vi代表i區域生產總值(或金融增長量、文化事業費、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教育財政支出、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增加值占全國增加值的比重,vij代表i區域內j省(直轄市、自治區)生產總值(或金融增長量、文化事業費、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教育財政支出、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增加值占i區域增加值的比重,d/v代表單位要素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強度,值越大,表明該要素對文化產業的就業拉動越強。TWR為地帶內要素影響強度差異的泰爾系數,TBR為地帶間要素影響強度差異的泰爾系數,T越大,表明要素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越大。
2.要素影響強度的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國際公認的衡量貧富差距的權威指標。數值越大,表明差距分布越集中。反之,則分布越均勻。運用基尼系數,能夠分析要素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強度的空間分布均衡狀況,采用公式:

式(2)中,U為要素全國平均影響強度,Xj為j省份要素影響強度,Pj為j省份文化產業就業人數增加值占全國增加值的比重,n為省份地區的個數。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08—2014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中國廣播電視年鑒》、《中國信息產業年鑒》、《中國輕工業年鑒》、《中國工業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年鑒》、《中國高新產業年鑒》、《中國旅游年鑒》、《現代廣告》、《中國第三產業年鑒》、《中國統計年鑒》、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地方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文化從業人數的數據整理以《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分類標準為依據,考慮地區間可比性,以及數據統計口徑一致性,共整理了文化產業行業分類的120個小類中的98個行業數據。
從6種要素影響強度的泰爾系數結果看(見圖 1),2007—2013年,基于6種要素影響強度的泰爾系數曲線總體趨勢平穩,呈現小幅度波動態勢。表明6種要素影響強度的區域間比較差異未發生顯著變化。從泰爾系數大小看,消費需求相比其他要素的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最大,其次為人才培養和政策支持要素。要素影響強度表明要素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能力,由此推斷,各地區間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的拉動力差異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差異影響最大。而相關產業發展和地區基礎能力的拉動力差異,對我國文化產業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影響最小。

圖1 6要素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對比
進一步觀察居民文教娛樂消費的泰爾系數貢獻率(見表1),結果顯示,2007—2013年大陸地區三大地帶內省際差異的貢獻率大于地帶間差異貢獻率,即市場消費需求要素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大地帶內的省際間差異。其中,東部地帶省際間差異貢獻率最大,表明東部地帶省際間消費需求的影響強度差異對我國總體文化產業發展差異影響最顯著。

表1 2007—2013年消費需求影響強度的泰爾系數貢獻率
從2007—2013年,6個要素影響強度的基尼系數看,消費需求的基尼系數最大(0.775 5、0.743 1、0.774 5、0.805 5、0.684 4、0.767 8、0.850 4),表明市場消費需求的影響強度全國分配最不均勻。按照國際上對于分配不均0.4的“警戒線”定義標準,地區基礎能力、政策支持、人才培養、消費需求4個要素影響強度的全國大陸省際間分布差距顯著,表明我國大陸部分省份的文化產業已形成了相對突出的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
1.消費需求影響強度的省際差異。消費需求要素反映了市場需求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通過需求帶動生產,促進文化產業結構的形成,體現了市場規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從2007年、2013年的前后比較顯示(見圖2),消費需求影響強度高于全國平均值的省份都主要集中在東部省份,并沿長江流域延伸到湖北、四川等內陸省份,表明這些省份的市場發展水平起到了顯著拉動文化產業的作用,文化產業體現出市場驅動型的發展特點。

圖2 消費需求驅動型省際分布情況(2007年、2013年)
2.政策支持影響強度的省際差異。政策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合理、及時的政策扶持能有效提高地區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從2007年、2013年的比較結果看(見圖3),我國的政策支持影響強度逐漸向東部省份集中,表明這些省份的政策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性上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中,對于東北省份而言,東北振興戰略規劃已逐漸顯現其政策作用。

圖3 政策支持驅動型空間分布情況(2007年、2013年)
3.人才培養影響強度的省際差異。人才要素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產力,也是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體現。從我國人才培養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強度比較結果看(見圖4),人才驅動型文化產業主要向東部省份集中。人才驅動型發展模式將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自然資源開發的依賴逐漸減弱。這種發展現象從我國中、西部欠發達省份文化產業的發展傾向于對旅游產業的依賴上能夠得以體現。對于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依賴反映出其在產品內容創新能力上的不足。
4.地區基礎能力影響強度的省際差異。文化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區域產生文化需求的初期階段,因此,到某一時期文化產業會出現逆經濟發展的現象。從2007年、2013年地區基礎能力影響強度的比較結果看(見圖5),西藏、陜西等欠發達省份基礎能力的影響強度已高于全國影響強度的平均值,而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已經脫離了經濟基礎驅動型的發展階段。表明從我國文化產業目前發展階段來看,經濟基礎對于中等及欠發達省份文化產業的拉動作用較明顯。

圖4 人才培養驅動空間分布(2007年、2013年)

圖5 基礎能力驅動型空間分布情況(2007年、2013年)
5.資本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影響強度的省際差異。文化產業屬于高風險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作為其產業鏈橫向或縱向的延伸,為降低文化產業發展風險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基尼系數結果看,2007—2012年,資本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影響強度的空間差異水平相對均衡。但從影響強度的平均值看,資本支持影響強度在部分中、西部省份,如新疆、西藏、陜西等的值較高,表明資本支持對這些省份文化產業發展較其他地區重要,而對于北京、上海等發達省份則相對作用較小(見圖6)。相關產業影響強度也是中、西部省份相對較高,發揮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對于這些省份文化產業的發展仍不可忽視(見圖7)。

圖6 資金支持驅動型空間分布情況(2007年、2013年)
從6種要素影響強度的泰爾系數結果看,消費需求影響強度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空間差異影響最為顯著。市場消費需求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問題,有學者從量化指標上分析認為,文化消費受到居民收入水平、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消費真實支出比重等指標的影響。[10-11]而除以上指標以外,消費需求還與消費者本身的文化消費意識密切相關。文化產業具有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重屬性。其中,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消費者只有在對產品產生文化認同的前提下才能激發其消費行為。東部地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對市場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比中、西部地帶明顯。在文化的市場化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大眾文化屬性逐漸顯現,只有協調地方性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沖突,才能激發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我國東、中、西部地帶的開放程度,以及地區對外聯系的能力,深刻地影響著區域消費者的文化認同,這是導致全國范圍文化消費市場差異的最重要原因。

圖7 相關產業發展驅動型空間分布情況(2007年、2013年)
從要素影響強度的基尼系數看,消費需求、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地區基礎能力等影響強度水平在全國范圍內顯著不平衡,表明在我國大陸省份間形成了相對不同要素驅動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從總體情況看,市場驅動型、人才驅動型主要集中在東部及經濟較發達省份。中、西部或欠發達省份文化產業的發展則受基礎能力、資金支持、相關產業發展等要素的驅動作用。表明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區域間發展模式存在著顯著差異。從全國總體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從資金支持驅動、相關產業發展驅動,向人才驅動、市場驅動轉型轉變。
[1]胡惠林.區域文化產業戰略與空間布局原則[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43-56.
[2]王偉年,張平宇.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87(1):110-115.
[3]雷宏振,潘龍梅,雷蕾.中國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2):35-41.
[4]戴玨.文化產業空間集聚研究——以湖南地區為例[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5]孫潔.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動力機制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
[6]趙彥云,余毅,馬文濤.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和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4):72-82.
[7]顧乃華,夏杰長.我國主要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2):52-5.
[8]李雪茹.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分析: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J].人文地理,2009,109(5):76-80.
[9]張杰.中國金融成長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10]顧乃華,夏杰長.我國主要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94(12):52-57.
[11]李宜春.省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以安徽省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124(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