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成 王楓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女醫學生營養現狀,為今后制定大學生營養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2015年5~6月,應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一、二年級18~22歲女醫學生454名,測量和計算體質指數(BMI)、肱三頭肌皮脂厚度(TSF)和上臂肌圍(AMC),綜合描述學生營養水平分布特征,并使用卡方檢驗判斷營養水平差異。 結果 BMI、TSF及AMC指標下營養不良率分別為28.85%、49.56%、60.79%,其中營養不足檢出率分別為23.57%、42.95%和60.79%;BMI和TSF的營養不良檢出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兩個年級女生營養不良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在校女醫學生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其中以體脂含量低、肌肉和瘦體質水平低及蛋白質貯備低的 “營養不足”問題為主,應采取綜合性措施進行營養干預。
[關鍵詞] 營養調查;營養狀況;體質指數;皮褶厚度;大學生;女性
[中圖分類號] G647;R-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9-0116-03
Research 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in Hanzh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 Yicheng WANG Feng
Research Room of Community Humanity, Department of Nursing, Hanzh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From May to June 2015, the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454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with the age of 18-22 years from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 (TSF) and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AMC) wer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nutritional levels were describ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nutritional levels. Results Under BMI, TSF and AMIC indicators, the malnutrition rates were 28.85%, 49.56% and 60.79% respectively, of which the undernutrition detection rates were 23.57%, 42.95% and 60.79% respectively; the malnutrition detection rate of BMI and TSF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 The malnutrition rate female students of two different grad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 Conclusion Malnutrition is a common problem among the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college, and low body fat content, low muscle and lean body mass, and low protein reserve are the main “undernutrition” problems. Therefore, comprehensiv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 Nutrition research; Nutritional status; Body mass index; Skinfold thickness; College students; Female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女生較男生而言,普遍存在不科學減肥、對不健康食品抵制力差、飲食不規律、缺乏鍛煉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營養不良情況復雜。醫學生在校會接受營養相關的醫學知識,未來其不僅是健康指導者,還將是健康的形象代言人?;诖耍覀冇?015年5~6月在我院開展了此次調查,旨在準確描述女生營養現狀,探討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為今后制定營養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來自漢中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5~6月一、二年級女醫學生。樣本采取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從一年級中抽取4個班共計187個女生,二年級中抽取6個班共計267個女生。所有對象年齡集中在18~22歲。剔除條件為兩個年級中重大疾患或發育障礙者。
1.2 方法
1.2.1 測量和評價指標 ①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測量身高、體重,計算BMI。依據BMI大小將營養水平分為五個等級[1]:<18.5 kg/m2為低體質量,(18.5~22.9)kg/m2為正常,(23.0~24.9)kg/m2為超體質量,(25.0~29.9)kg/m2為Ⅰ度肥胖,≥30 kg/m2為Ⅱ度肥胖。②肱三頭肌皮脂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使用皮下脂肪厚度計測量右臂TSF。按照我國TSF常用評價標準[2],正常標準值為1.65 cm,實測值與標準值比較,將營養水平分為五個等級:<60%為重度營養不良,60%~80%為中度營養不良,80%~90%為輕度營養不良,90%~110%為正常,>110%為營養過剩。③上臂肌圍(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使用軟尺測量右上臂圍(AC),測量部位與TSF位置一致,為上臂中點處臂周長。AMC=AC-3.14×TSF。按照我國慣用標準[2],23.4 cm為正常標準值,實測值與標準值比較,將營養水平分為四個等級:<60%為重度營養不良,60%~80%為中度營養不良,80%~90%為輕度營養不良,≥90%為正常。
1.2.2 定義 “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本研究為便于不同指標間比較,將BMI定義的低體質量和TSF定義的不同程度營養不良計為“營養不足”,將兩者定義的超體質量、肥胖和營養過剩計為“營養過?!薄?/p>
1.2.3 質量控制 參照《2010 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細則》[3]執行,對測量人員進行培訓,統一測量標準和儀器,各測量指標由專人負責測量和記錄,數據使用Epidata3.1進行“雙錄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0 進行數據匯總及相關圖表的制作。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2.1.1 BMI營養評價結果 按BMI進行營養水平評價,學生營養不良率為28.85%,二年級學生營養不良率略高于一年級,但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者中未見Ⅱ度肥胖者,其中營養不足(低體質量)檢出率(23.57%)高于營養過剩(超體質量和Ⅰ度肥胖)檢出率(5.28%)。結果見圖1和表1。
2.1.2 TSF營養評價結果 按TSF進行營養水平評價,學生營養不良率為49.56%,二年級營養不良率略高于一年級,但二者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調查者中無重度營養不良者,其中營養不足(中度營養不良和輕度營養不良)檢出率(42.96%)高于營養過剩檢出率(6.61%)。見圖2、表2。
表2 不同年級TSF指標下“營養不良”檢出情況
注:*兩個年級營養不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1,P=0.610)
2.1.3 AMC營養評價結果 按AMC進行營養水平評價,學生營養不良率為60.79%,二年級學生營養不良率略高于一年級,但二者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者中無重度營養不良者。結果見圖3和表3。
2.2 不同營養指標評價結果的差異比較
TSF下的營養不良率高于BMI,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以營養不足檢出率差異最為明顯,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3.1 營養不足型營養不良問題嚴重
調查發現,三種指標下學生中的營養不良問題均較為嚴重,其中以營養不足為主,BMI、TSF和AMC評價的營養不足率分別為23.57%、42.95%和60.79%,明顯高于2010年全國城鄉女學生平均水平(5.81%和5.45%)[4],這可能與評價指標的選擇及人群構成不同等問題部分相關,另外與學生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5,6]有關。調查中,三種指標下的營養過剩率較低,該水平與蘇州市[7]接近,略高于長沙市[8],但營養過剩并不是威脅該研究群體的主要營養不良問題,說明學生中暴飲暴食和高脂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情況較少。
3.2 不同營養評價指標評價結果存在差異情況
綜合使用各種營養評價指標,對準確把握營養問題有幫助。BMI評價該群體營養不足率為23.57%,與蘇州[7]、湖北[9]等地女大學生水平接近,說明營養不良在當前女大學生中是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調查中BMI提示的營養不足水平明顯低于TSF和AMC評價結果,這是因為BMI雖能快速掌握群體營養概況,但其計算僅依賴體重和身高,不能準確判斷出機體是否存在體脂異常等營養不良情況,如BMI處于正常水平時機體也可能存在體脂異常。此次調查中,TSF評價營養不足率為42.95%,提示這部分人群身體構成中的脂肪含量過低,這可能與不健康節食和主食、肉制品、奶制品等攝入過少等有關[5,6,10]。另外,AMC評價的營養不足率為60.79%,提示女大學生存在肌肉和瘦體質水平低下、蛋白質貯備不足,該問題除和飲食相關外,還可能與女生普遍存在鍛煉過少[5,11]、尤其是力量型健身缺乏有關,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3.3 年級間營養不良差異小
兩個年級營養不良率無統計學差異,這與筆者預計和其他地區研究[12,13]不同,二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多的醫學知識學習,理論上其營養水平稍好于一年級學生,分析該情況可能與學生對營養知識學習的重視度不夠、理論知識在自身上的應用略有不足[8]、營養教育活動偏少有關[14]。另外,與學生脫離家庭后自我管理能力差、導致飲食不規律、零食攝入多等問題突出有關[10]。
綜上所述,此次調查中發現,在校女醫學生普遍存在營養不良問題,其中以體脂含量低、肌肉和瘦體質水平低及蛋白質貯備低的“營養不足”問題為主,針對此型營養不良問題采取綜合性干預措施有望明顯提高學生營養水平?;诖耍P者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對學生的“知-信-行”營養健康教育模式[15,16] ,促使學生自發摒棄不良生活習慣,如增加營養課時、開展營養監測活動等;二是嚴格學生作息時間,督促其三餐定時定點進行,引導學生盡量在食堂進餐,并減少不吃早餐的現象發生;三是繼續推動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增加學生鍛煉機會,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體質差的問題;四是形體訓練課程可增加一些肢體力量練習,以改善學生肌肉水平低下的現狀。在居民對體質健康追求日益增高的今天,醫學生也應當對自身的營養水平和知識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孫長顥.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6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55.
[2] 王喜生,殷太安,劉繼鵬,等. 人體營養狀況的評價方法[M].第2版.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57-65.
[3]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 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調研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5-77.
[4] 教育部.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J]. 中國學校衛生,2011,32(9):1026.
[5] 陳玉鳳,熊健. 吉首市大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生,2013,34(11):1365-1366.
[6] 張淑蘭,張海軍,李興州,等. 東北某大學醫學生營養狀況與膳食行為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3):429-431.
[7] 張雪瑩,趙學芳. 蘇州市大學生營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3,34(3):257-262.
[8] 郭時印,李瓊軒,梁玨欽,等. 長沙市某大學 565 名學生營養狀況及膳食結構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5):728-732.
[9] 劉修齊,王欣. 湖北省大學生營養狀況及知識調查[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0,21(4):104-105.
[10] 王亮亮,陳新俊,蔣立文,等. 大學生營養狀況、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調查[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8):81-85.
[11] 張福蘭,張天成. 湘西地區大學生營養狀況與日常生活方式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2012,28(3):198-205.
[12] 華嬌,楊靜,劉環,等. 南充市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2,19(9):1394-1433.
[13] 劉艷榮,司壯麗,孫立萍,等. 黔北地區大學生營養 KAP調查分析[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21(3):78-81.
[14] 李芬. 醫學院校大學生營養教育狀況調查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5):71-105.
[15] 鄭榮華,譚斌,張茜,等. 石河子大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分析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2):22-24.
[16] 湯佩芬,陳幸鶯. 湖南邵陽市大學生營養狀況調查[J]. 實用預防醫學,2014,21(1):111-116.
(收稿日期: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