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昭,牡丹江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全國“百佳”語文教師、全國教改實踐先進個人,黑龍江省語文教學能手,牡丹江市“十大優秀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以“奇諧流美、文韻飛揚”的語文教學風格,獲全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小學教學》雜志封面人物,執教各級各類觀摩課百余節,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發表。
曾接受過一個采訪,在被問到“作為教師,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做什么”的問題時,我毫不猶豫地給出了4個字的答案——“虛度光陰”。
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樂、毫無壓力地生活?在擁有了虛度光陰的資本后享受一份安逸和從容,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吧。
當然,如果非要有人拿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取向來較真兒,我也沒有辦法,只能說“咱們爭的不是一件事”“你一認真就輸了”,而真正的潛臺詞卻是“我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也曾有朋友打趣地問我:“為什么你的語文課講得還不錯?”我便也玩笑著回答:“那是因為我把你們備課的時間都用來喝咖啡了!”
一陣哈哈之后,細想起來,自覺還有幾分道理。無論作為社會人還是教師,在任何一種屬性和角色上的稱職都需要刻苦努力,但專業水準的差異,卻在“業余”形成。就像判斷一名教師的教學修養,要多看他“業余”在做什么,他有沒有閱讀的習慣,有沒有鉆研“非專業知識”的趣味。
愛因斯坦正是因為他還知道很多物理學之外的東西,才成為了愛因斯坦。
經常聽到很多同行說“忙,沒有業余”。這顯然不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有時,我們談的是教育工作,但體現的卻是生活態度,是對生命的認識。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很多這樣的“業余”,希望他愛玩兒,也會玩兒。在我看來,不懂玩兒是一種缺點,玩兒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就算我以“教育孩子”為名給自己的玩兒找個理直氣壯的借口吧,我堅信城市里沒有親近過泥土的孩子永遠不知道什么是童年,所以在家庭有限的空間里打造了一片小小的生態園……地板上爬著20多斤憨直可愛的蘇卡達象龜,沙發上趴著周身棗紅乖巧機靈的迷你泰迪犬,窗臺上站著霸氣外露裝扮威武的紅螯螳臂蟹,水族箱里蕩著飄逸溫婉優雅嫵媚的紫衣神秘螺,體態、顏色各異的熱帶觀賞魚不計其數……儼然卡梅倫·克羅執導的那部傳奇電影《我家買了動物園》。
于是,整個家都忙起來了!
遛龜、遛狗、喂蟹、喂魚,兒子在我們的帶動下忙得不亦樂乎: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下樓遛狗,晚上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為龜換上夜燈,蟹該吃什么糧、魚要喂幾分飽,他的心里比我都清楚。就這樣,一個七八歲的男孩拽著狗牽著龜在樓下散步成了小區里獨特的風景……
從此,兒子不再賴床了,遇事很少拖沓了,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時間安排得井然有序,連寫日記的話題也豐富了起來。一份小小的責任感讓他有了屬于自己的擔當。
“玩物”必然“喪志”嗎?也不一定。
只是我們習慣了把“玩”與“學”作為一對矛盾和沖突對立起來。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窄化了“玩”的內涵,更曲解了“學”的意義,這是把“學”單純地與智育目標、與學業壓力、與強迫式填鴨等同起來的典型思維,在“學”非“學”的異化過程中,“玩”則早被妖魔化許久而不自知了。中國人不怕“學”,只怕“玩”,卻不見萊特兄弟的飛機正是玩兒出的名堂。
還是重溫一下那句古老的英國諺語吧:“只會學習不會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我不要孩子變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