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 吳清云
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第二課時“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在這個單元里,學生首先學習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角是有兩條射線組成的。這節課是學生在此基礎上認識量角器,進一步學習角的測量,并且會用度數來表示角的大小,更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跟角的兩邊的長短無關,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通過教學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以及操作能力。同時這節課的學習是學生下節課學習畫精確的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角的分類以及四年級下冊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2.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3.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4.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2.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播放課件。)看,這是風箏比賽的圖片。誰放的風箏更高呢?怎樣才知道誰的風箏放得高?
生: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去看啊。
生:同樣長的繩子,看誰的繩子豎起來的直,誰放得就高。
生:實際上就是看角。
師:看角,說說你的想法。
生:老師,我知道按國際風箏比賽規則,參賽選手必須把手中的風箏線一端放在地上,看風箏線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
師:你的知識可真豐富,真是個有心的孩子。
(教師利用動態的演示,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讓學生初步體會量角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比一比: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師:要知道誰放得風箏高,只要知道風箏線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生:我們須要量出角的大小。
(抽象出數學中的角:把三條風箏線與地平面所成的角出示在課件中——教材圖中的角A和角B。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
2.認一認:認識量角器。
師:在研究它到底有多少度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量角器。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量角器是半圓形的。
生:量角器把半圓分成都180等份。
生:我發現量角器有很多條射線,量角器上真的有很多角啊。
師:你們的觀察真仔細,真是善于發現的孩子。
師:你知道每份所對的角是多少嗎?
生:每一份所對的角就是1度的角。(課件演示1度的角。)
生:(指中心)量角器中間還有一個小圓點呢。
師:你知道這個中小圓點中什么嗎?
生:中心,中點……
師: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點。
生: 量角器上還有兩圈刻度呢?
…………
師小結:同學們,在這個活動中我們認識了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時所用的單位。下面讓我們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再一次來認識它們。
(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3.找一找:在量角器上找角。
師:同學們真善于觀察,在量角器上發現了這么多的秘密,其實量角器上還藏著很多角,你能試著找一找嗎?
生:我找到到了30度的角,我是拿三角板比的。
生:我找到了90度的角。
生:我找到了100度的角。
…………
4.畫一畫:學生嘗試在紙量角器上畫角。
師:請同學拿出在學具袋里的四個紙量角器,在第一個紙量角器上先畫一個90度的角,想一想,頂點在哪里?邊畫長畫短有關系嗎?
師:在第二個紙量角器上畫一個60度的角。(特例展示——左右兩邊的角。)
師:這兩位同學畫的都是60度角,你發現了什么?
生:位置不同,邊畫的地方不同,邊長不同,角的方向不同。
師:對,也就是開口方向不同。我們還發現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個是內圈是60度,現在你們知道內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嗎?
生:左邊就是內圈,右邊就讀外圈。
師:你真是個善于總結的孩子!其實我們也可以不用去記左邊右邊,我們只要記住從0刻度線開始就可以輕松解決了。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第三個紙量角器上畫上1度的角。
師:你能找到1度的角嗎?
師:說說1度的角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1度的角可真小。
師:你可不要小看這1度的角,度就是度量角的單位。
(這個活動實際上就是體驗量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所有角的頂點,從這一頂點引出的任意兩條射線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個角都可以知道度數。畫這4個角的目的是進一步揭示角的度量的本質是要測量的“角”與標準的角(即量角器上的角)能夠完全重合。既然學生能在量角器上畫角,那么去度量角就沒有多大的障礙了,為后面量角做好鋪墊。)
5.量一量:嘗試量角。
(1)量一量三角板上三個角的度數。
(2)量一量教材中做一做兩個角的度數,證明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3)課件出示先給出的一個角的開口有的向右角,第二個就出示開口向左的角,再分別出示開口向上、向下不同方向的角。學生在答題卡上測量。
6.總結量角的方法。
師:剛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時候,同學們有幾個共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交流總結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角的一邊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線重合,看另一邊的刻度。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通過比一比、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等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獲得切身的活動體驗。)
三、拓展交流:聯系生活體會量角的用處
1.解決問題:量出哪個風箏飛得更高。
2.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椅子靠背的傾斜角度(到一定的角度人坐著才覺得舒服)。小朋友玩滑梯圖,同時介紹滑梯設計的最佳角度大約是40~56度。工人師傅把重物裝上車,要搭斜板,可以省力。
(設計貼近生活實際的練習,同時潛移默化滲透了物理學的知識,也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讓學生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作用。)
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學習了度量長度與度量面積之后學習的。在學習這兩部分知識時,學生都體會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有了這些認知基礎,就能為本課教學做很好的鋪墊。那么本節課的教學就以認識量角器為主線并且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畫出角,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體會度量角的思想。
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本著讓學生明確量的必要、發現量的方法、體會量的價值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其主動建構,給學生體驗的空間
把數學情境生活化,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實際。讓學生不僅在數學中思考,也能夠在生活中思考,讓他們現實的生活體驗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我設計了放風箏這樣的情境:怎樣才知道誰的風箏放得高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大膽地回答,興趣驅使著他們的思維。這原本是我在預設中想點撥給學生的,沒想到學生的回答一下子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二、活動參與為主體探究,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說,我采取了“順勢利導——逆中得法——水到渠成,量中應用,順逆結合,縱橫聯系”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通過比一比、認一認、找一找、畫一畫、量一量等多個活動為載體,學生的思維始終在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1.順勢利導,比比認認。
在這里運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繩子與地面所成的角,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尋找測量角的方法,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在認識量角器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認識量角器。
2.逆中得法,找找畫畫。
量角是本課主要的教學重點,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在認識了量角器后馬上量角,而是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畫出角。在量角器上找角這個活動是讓學生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所有角的頂點,從這一頂點引出的任意兩條射線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個角都可以知道度數。這個活動實際上就是體驗量角的一個潛過程,讓學生嘗試在紙量角器上畫角。這里設計了在紙量角器上畫出90度、60度1度和123度的角。畫90度的角根據學生的作圖習慣能較容易引導出0度刻度線,而畫60度的角是明確0度刻度線與內外圈的關系。畫這4個角的目的是進一步揭示角的度量的本質是要測量的“角”與標準的角(即量角器上的角)能夠完全重合,既然學生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畫出角,那么去度量角就沒有多大的障礙了,為后面量角做好鋪墊。
3.水到渠成,量中應用。
讓學生學會獨立地量角,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學生有了讀角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的經驗,量角就容易多了。因為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深有體會。本節課總結量角的方法就達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同時,設計貼近生活實際的練習,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讓學生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作用,體會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