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 展小紅 張文青等

[摘要] 目的 分析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時間窗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按送院時間分為觀察組50例(入院時間為1h內)與對照組50例(入院時間為4~10h),對照組接受普通急救處理,觀察組利用應急通道,創傷急救中的“黃金時間”及根據患者創傷部位采取急救措施,最后分析患者急救效果。 結果 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搶救后,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等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救治時間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于“黃金1h”內進行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處理,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關鍵詞] 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時間窗
[中圖分類號] R605.9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8-9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trauma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first-aid time Windows application effect.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trauma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 clinical data,according to hospital time 5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dmission time for 1h)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dmission time is 4-10h),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ordinary emergency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with emergency channel,trauma prime time an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emergency measures,in the final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first aid effect. Results The mortalit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success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rescue,such as blood pressure,heart rate,blood oxygen saturation change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Observation group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00%,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4.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time 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rauma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gold 1h" within 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can reduce patient mortality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Key words] Trauma blood loss;Shock;Emergency time window
創傷失血性休克是指外界劇烈的打擊造成組織器官損傷[1],產生組織灌注不足,引發一系列細胞代謝與功能發生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時間窗”是指從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間隔[2],只有在這個時間段內救治才是效果較好的,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救治效果就會降低。因此,在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救治中,必須采取高效的救治措施,重視“救治時間窗”的應用[3],掌握最佳的救治時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院將收治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急救時間窗進行急救處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按照送院時間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43例,女7例,年齡17~68歲,平均(42.2±3.4)歲。損傷原因:交通意外傷32例、高空墜落傷11例,其他7例。對照組中男43例,女7例,年齡為18~69歲,平均(43.2±3.8)歲。損傷原因:交通意外傷33例、高空墜落傷10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普通的急救處理,觀察組利用急救時間窗采取急救措施,具體如下。
1.2.1 時間窗分析 根據患者生命體征情況,篩選出危重緩急患者,按救治時間窗的要求[4],直接進入搶救室或送入相應科室。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面臨著嚴重的救治時限問題,必須救治時間在最佳的時間窗內,遵循爭分奪秒的搶救原則,為手術贏得時間。
1.2.2 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常規補液 首先開放呼吸道及供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處理外露傷口。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須積極供氧,保證合理的血氧濃度。及時建立兩條有效的靜脈通道,選取限制性補液和小容量復蘇,選用7.5%高滲氯化鈉與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用等,以確保較高的靜脈通道效果。2條靜脈通道中,應有1條通道使用輸血器,為術中輸血做好充足準備,另外在對患者進行快速補液時,當出現止血徹底以及血壓回升等休克癥狀緩解的趨勢后,應對輸液速度進行適當控制,避免出現輸入液體過量而造成患者發生肺水腫、心衰等。
1.2.3 加強病情監測,及時止痛 在搶救中,運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嚴格記錄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通過尿量、中心靜脈壓、動脈血氣分析,綜合判斷有效血容量、酸堿平衡及心功能狀況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能因為劇烈疼痛而加重休克程度,在搶救中可給予適當止痛。
1.2.4 早期并發癥創傷防治措施 在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救治中必須加強管理,預防患者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盡早監測中心靜脈壓(CVP)、平均動脈壓(MAP)、心排量(CO)、周圍血管阻力(TPR)等,以了解血流動力學變化,加強液體復蘇指導。在單位時間內加強尿量觀察,若每小時尿量<20mL[5],必須防范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對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所造成的止血不良,可給予其使用適量的液體復蘇,以控制機體凝血功能。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死亡率、救治成功率;記錄搶救前后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等生命體征變化;分析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取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救治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比較
搶救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搶救后,觀察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等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對照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7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66,P<0.05)。
3 討論
創傷性休克常見于一些遭受嚴重損傷的患者,如:骨折,擠壓傷、大手術等[6]。血漿或全血喪失至體外,加上損傷部位的出血,從而減少使循環血量,導致受傷組織逐漸壞死,產生組織胺、蛋白酶等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分解產物[7],不斷增加微血管擴張和管壁通透性,有效減少循環血量進一步減少,從而加劇組織缺血狀態。患者遭受創傷后出現失血過多,若無法在1~2h內進行有效控制,將會出現失血性休克[8],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在遭受創傷之后的60min內救命為主,這1h又被稱作“黃金1h”[9],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最佳時間窗內,嚴格遵循“救命第一、保護器官第二”原則[10],進行評估病情、供氧、保持呼吸通暢、包扎固傷口定、常規止血、適當補液、監測生命體征等,為手術處理贏得時間。
急救時間窗中具有三個死亡高峰:第一死亡高峰是指患者創傷后的60min內[11],此階段內死亡率占總數的1/2。尤其是嚴重顱腦損傷、脊髓高位損傷、大血管破裂、主動脈破裂、呼吸道嚴重阻塞等患者死亡的幾率相當高。第二死亡高峰也被稱為早期死亡[12],是指患者遭受創傷后的1~4h內,此階段內死亡率占總數的1/3。主要是患者合并嚴重損傷,引發的失血過多,途中轉運以及救治措施的落實影響到最終的搶救結果。第三死亡高峰也被稱之為后期死亡[13],是指患者創傷后的1~4周內,此階段內死亡率占總數的1/5。主要原因為患者出現嚴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膿毒性休克等[15]。以上研究表明,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通過在急救時間窗中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實施常規補液,且對患者病情實施全方位的監測對策,以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在臨床救治中,通過分析急救時間窗,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常規補液,加強病情監測,采取及時的止痛措施,實施早期并發癥創傷防治措施等,以保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以上研究表明,觀察組搶救后,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等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應用創傷急救中的“黃金時間”,對癥處理相應的創傷部位,有效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改善患者預后情況。
通過加強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管理,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避免產生機能代謝障礙。以上研究表明,觀察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率為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臨床救治中應用急救時間窗,可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充分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endprint
[參考文獻]
[1] 陳剛,蘭觀華.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處理[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2(29):145-146.
[2] 何忠杰.創傷性休克救治的時效性與時效值[J].創傷外科雜志,2013,15(2):97-99.
[3] 李政軍,邢向孌,黃琳,等.“小容量復蘇”對創傷失血性休克復蘇成功率、輸液量和時間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2,34(6):517-518.
[4] 盧欣華,梁鴻.182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及并發癥處理[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57-258.
[5] 喬著意,韓鵑,王興志,等.3%和7.5%高滲鹽水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的臨床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5):496-500.
[6] 梁振中,吳華林,王彬,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時間窗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7(19):2470-2472.
[7] 易立勛,曹少雄.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急救與時間窗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6):126-128.
[8] 盧欣華,梁鴻.182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及并發癥處理[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257-258.
[9] 田興杰.創傷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1):151-152.
[10] 劉傳輝.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創傷失血性體克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11-12.
[11] 李興革,張巧利,羅學斌,等.限制性液體復蘇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與急救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8):2154-2156.
[12] 姜嘉贏.創傷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159-161.
[13] 宋維.創傷失血性休克54例患者的急救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9):114-115.
[14] 朱躍禮,張建華.探究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的臨床急診救治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3(12):6834.
[15] 高永珍.創傷失血性休克循證鏈式急救護理流程的設計與實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1(32):86-87.
(收稿日期:2015-03-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