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曉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63例,按照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32例,對照組31例,兩組在治療期間均用相同的對癥支持治療。研究組用地西他濱治療,對照組用傳統的HA方案治療(三尖杉酯堿及阿糖胞苷),治療3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與HA方案相近,但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低,有較高的安全性,可作為一種適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方法推薦使用。
[關鍵詞]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危;高危;地西他濱;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8-18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ethods 63 patients with medium,high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who were received and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5,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symptomatic supportive treatm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with 32 cases in study group and 31 cases in control group.To contrast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after treatment 3 months between the two groups,whil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ecitabine, and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A regimen of harringtonine and cytarabin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little difference,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study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has similar curative effect compared with HA regimen,but has lower overal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higher safety,could be recommended used as the treatment method o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Key wor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edium risk;High risk;Decitabine;Curative effect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1],以骨髓無效造血、長期的進行性難治性外周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等為主要特征表現,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轉化的風險,各年段均可發病,但中老年發病率較高,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之一[2]。臨床多用免疫抑制劑、造血生長因子、誘導分化劑、雄激素等藥物進行治療,但均未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治愈患者所占的比例較低[3]。本研究收集來我院就診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32例并用地西他濱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中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診斷標準[4],并經過骨髓穿刺、骨髓活檢及骨髓細胞染色分析確診。男41例,女22例,年齡37~72歲,平均(59.6±10.4)歲,病程3d~47個月,平均(1.9±0.4)個月。IPSS危險分組中危Ⅰ22例,中危Ⅱ26例,高危15例。按照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32例,對照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骨髓增生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在治療期間均用相同的對癥支持治療。研究組用地西他濱[(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H20140051]治療,使用劑量為15~20mg/(m2·d),1次/d,靜脈滴注5d,每次1h。對照組用傳統的HA方案治療:三尖杉酯堿及阿糖胞苷。三尖杉酯堿(H)使用劑量2~4mg/d,阿糖胞苷(A)使用劑量100~200mg/d,靜脈滴注7d;治療期間對外周白細胞進行監測,當水平低于4×109/L時給予G-CSF,劑量為300?g/d,當高于4×109/L水平時停止使用,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同時進行營養支持、止吐治療。兩組均治療3個月。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將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血液學改善、無效四個等級,患者符合下述標準:Hb高于110g/L、中性粒細胞急速(ANC)不低于1.5×109/L、血小板(PLT)不低于100×109/L且持續時間不低于8周。完全緩解為治療后患者情況達到上述標準且臨床中無病態造血者;部分緩解為患者治療后符合上述標準但臨床中存在持續病態造血者;血液學改善為未輸血情況下Hb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介于10 ~ 20g/L范圍內或紅細胞輸注減少程度不低于50%者。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血液學改善)/總例數×1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治療后兩組中出現骨髓抑制、感染、惡心、發熱、肝功能異常等各項不良反應的患者例數,計算各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比較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不良反應均較輕微給予對癥處理后好轉。
3 討論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為獲得性干細胞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從單純性中度貧血至白血病等,病程也長短不等,短則數月,長則多年,該病可發生于腫瘤的放(化)療后,接觸有毒或能導致突變的物質,但大部分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為原因不明確的原發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治療,預后不佳[6-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多用對癥支持治療,根據IPSS評分對患者疾病程度進行評定,低危及中危-1患者、中危-2及高危患者分別給予包括免疫抑制劑、細胞因子、去甲基化藥物等在內的低強度治療;包括造血干細胞移植、去甲基化藥物、化療等措施在內的高強度治療,但均未收到理想的療效[9-10]。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老年人占大部分,該病呈現慢性臨床過程,由于部分制劑有較大毒副作用,在高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難以使用,患者出現感染、出血、鐵負荷過大或轉化為白血病[11-12]。
地西他濱為5-氮雜-2'-脫氧胞嘧啶核苷,是一種胞苷的脫氧核苷類似物,屬于可阻止DNA的甲基化過程的特異的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該藥最早作為一種抗癌藥物應用于臨床,但由于使用的劑量較大時會發生嚴重的骨髓抑制,使其在臨床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3]。近年來,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方面應用效果較好,謝偉成等[14]用地西他濱治療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發現地西他濱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到72.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3%,證實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地西他濱劑量較高時有細胞毒性作用,劑量較低時可誘導腫瘤細胞分化[15],可使甲基轉移酶失活,有去甲基化作用,主要是通過使DNA甲基轉移酶受到抑制而使基因組中局部高甲基化CpG島發生去甲基化,從而使抑癌基因重新表達,誘導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分化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達到抗腫瘤的效果[16-17]。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與HA方案相近,但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低,有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遠期療效還需要加大樣本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信國.地西他濱聯合預激方案治療老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3):334-335.
[2] 黨惠兵.沙立度胺和環孢素A聯合亞砷酸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38例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4):1791-1793.
[3] 吳驍,楊光.氨磷汀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1):54-55.
[4]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57-163.
[5] Trotti A,Byhardt R,Stetz J,et al.Common toxicity criteria:version 2.0 an improved reference for grading the acute effects of cancer treatment:impact on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0,47(1):13-47.
[6] 梁月娜,黎少玲.三氧化二砷與沙利度胺聯合應用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7):2312-2313.
[7] 郭智,劉曉東,譚曉華,等.氨磷汀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7):3312-3313.
[8] 楊明.小劑量阿糖胞苷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0):152-153.
[9] 于奇寧,常新東,劉先桃,等.地西他濱聯合CAG方案治療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13,12(5):357-359.
[10] 楊杰,彭志剛.中醫藥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14,31(3):162-163.
[11] 隋瀟徽,周慧,劉新,等.CAG方案治療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21):1666-1668.
[12] 盧學春,朱宏麗,姚善謙,等.氨磷汀聯合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治療高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5,13(3):440-442.
[13] 李娜,侯麗虹.去甲基化藥物地西他濱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4,4(6):44-49.
[14] 謝偉成,程淑琴,林翠芳,等.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11):877-880.
[15] 胡通林,鄭智茵,劉文賓.地西他濱聯合HA方案治療難治性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療效觀察[J].臨床內科雜 志,2013,30(9):640-641.
[16] 方寶枝,何廣勝,吳德沛,等,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腫瘤,2011,31(11):1022-1025.
[17] 凌琳,吳華,馮付超,等.地西他濱治療惡性血液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J].腫瘤藥學,2015,5(1):14-20.
(收稿日期:2015-0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