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擺在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首,并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
之所以如此強調創新,既是執政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知的必然體現,亦是當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迫切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下的中國經濟,正處于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化的關鍵節點,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成為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點。盡管經濟增速下行有我們主動調控的因素在內,但創新動力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方式深刻轉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主因亦是不爭之事實。
創新動力源自何方?源自良好體制機制背景下的千萬市場主體。正是這些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引導下的千萬市場主體,在不斷演進優化的體制機制激勵之下,成為實施顛覆舊有經濟結構并創造經濟新結構的“創造性破壞”進程的決定性力量。
“創造性破壞”一詞,由德國社會學家沃納·桑巴特提出,并經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深入闡釋而廣為人知。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動機運動的根本推動力既不來自于戰爭、革命,也不來自于人口、資本和貨幣制度的變化,雖然這些因素在改變經濟增長方面也有一定作用;開動和保持經濟發動機的根本推動力來自企業創造的新消費品、新市場以及新產業組織形式。這些創新不斷地破壞舊結構、創造新結構,不斷地從內部使經濟結構革命化。熊彼特將這一破舊立新的過程稱為“創造性破壞”,并認為創造性破壞和經濟對創造性破壞結果的吸收,共同構成了經濟周期的過程。
目前正在全社會形成的“雙創”熱潮,再次印證了體制機制變遷帶來的制動性紅利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為此,需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其中,制度創新對于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認為,制度變遷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源泉;國家的功能是憑借暴力取得的壟斷權,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法律與秩序等制度。中國的制度仍處于演化完善之中,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各項制度也在不斷創設,但創新的缺乏亦是不爭的事實。
以創新塑造引領型發展,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提供完善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國家強制性制度供給,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等,特別是要持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進一步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以創新引領發展,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成就斐然的改革領域,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就愈高;凡是成為當下改革硬骨頭的領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場配置資源的不徹底性。只有在不斷演進優化的制度背景下,讓市場自發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一系列誘致性制度變遷,那么,無論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方面,還是在構建產業新體系方面,就會形成與頂層設計自然配套無縫銜接、上下貫通、政府市場合力推動的體制機制,助力中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成功轉型。
以創新塑造引領型發展,還需要在全社會養成尊重市場主體的文化氛圍。企業(家)作為市場創新的主體,在發現創新、激勵創新、分散創新風險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推動經濟不斷增長社會不斷發展的核心力量,理應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其中,對于作為經濟中重要稀缺資源的企業家才能,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優化設計,使之在收益分配方面得以合理的體現。
未來五年經濟轉型唯創新無他途。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需要頂層制度設計,需要保護千萬市場主體尤其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合法權益。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