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徑宇
總吸霧霾肯定受不了,總看垃圾內容也受不了。
今年下半年以來,微信訂閱號的吸粉能力開始衰減,一是公號內容同質化劣質化嚴重,二是公號內容多得讓人應接不暇。現在能做到讓讀者主動打開的公號非常之少,大多數時候,讀者都是根據跳出來的標題或朋友圈推薦來選擇讀轉。精品號與“搬磚號”的分野越來越明顯,很多“搬磚號”主開始考慮向精品號和原創號轉型。
“搬磚號”并不一定是劣質號,正像文摘類雜志一樣,它能夠用最低廉的成本通過海選聚結最吸引眼球的文章。但是因為各家內容原創平臺對于版權的保護,和微信平臺本身推出來的原創保護措施,使得這些號處于尷尬的境地。
“搬磚號”既然做不大,就需要改造成原創號。但三個問題擺在他們面前,一是你有沒有原創的能力,二是原創并不等于高閱讀量,三是能不能負擔得起原創的成本。
“搬磚號”的前景要么是繼續保持小作坊,隨著微信訂閱號風口的減弱而式微,要么是痛下決心和原創能力強的媒體機構和財力強大的內容公司結盟,營造社群化以維持粉絲的活躍度和粘合度,進一步設計友好型電商,以獲得廣告之外的收益。帶著數量不菲的粉絲,引入專業團隊以打造原創內容的運營者,可謂是新一波的“內容創業者”。
但是,作為傳統的媒體機構,顯然和這樣的內容創業者很難無縫隙對接。很多人認為傳統媒體的機制是障礙,其實這不是主要問題。已經市場化生存了二十年左右的傳統媒體,體制已經有足夠的靈活度。關鍵問題其實在于,傳統媒體的原創內容能否滿足自媒體的傳播需求。
可以看到的是,傳統媒體的內容直接放在新媒體平臺上,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贏來高閱讀量,大多數內容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原有的紙媒內容一般建構在相對自成體系的閉環當中,讀者對內容的反饋間接而遲緩。很大程度上,編輯部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內容,只要里面有幾篇好稿,讀者就會連差稿一起買來消費。這種被動閱讀模式,使得紙媒里面長期存在無效的稿件。因為讀者的反射弧太大,如果一個編輯部沒有自凈機制,低閱讀率稿件會越來越多而不自知。現在讀者變成了主動閱讀模式,原有的不痛不癢的稿件會被他們自動屏蔽,稿子魚龍混雜的情況立刻顯露無余。
當然,就像人們批判電視節目收視率和電影票房一樣,唯閱讀量和轉發量馬首是瞻的稿件評判標準也是有缺陷的,但這已經是最接近公平的方法。確實不能排除有些稿子質量很高致曲高和寡,但假使它不具有傳播能力的話,能叫做好稿嗎?傳播是媒體的生命線,無傳播不媒體。編輯部公認的一篇好稿,若得不到有效的傳播,絕不是讀者出了問題,而需要檢索一下稿子究竟在哪方面還有缺憾。
比較新媒體直觀的閱讀量和粉絲量的快速刺激,傳統媒體在這方面稍顯鈍感。現在恰逢其時,傳統媒體人可以借助新媒體的特點,進一步激活和重塑傳播體系。一個選題首先具有傳播價值,才具有新聞價值和采寫價值,一個角度必須具有傳播價值,才具有表達示現價值。
如果做到了基于傳播的內容體系的重塑,對于原創作者來說,媒體就沒有了新舊之分。而重塑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校正和自我剔骨的過程。
作為傳統媒體機構,我們態度鮮明地支持“內容創業者”,既愿意創造各種條件歡迎已有所成就的自媒體同仁加盟和合作,也鼓勵編輯部內部進行內容創業。當編輯記者成為一個“內容創業者”,就得從自己的專業性上更下功夫。不管是做時政、財經,還是做文化體育,若做不到最大可能的專業性,很難形成持久而有公信力的傳播力。對于具有產品思維的“內容創業者”而言,專業性和傳播性,二者不能偏廢。
這兩年已經有相當一批媒體人,邁出了“內容創業 ”的第一步。他們要么以一己之力給供職的媒體創造了一個粉絲巨大的公號,要么跳出媒體機構成為自媒體人,但是若要使自己的內容具有長久的生產力,恐怕時間和精力都會亮出紅燈,因而,背靠機構搭建以自己為核心的專門團隊,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所謂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偽邊界,將被“內容創業者”打破。人們失去的是表達成見這一鎖鏈,得到的是整個鮮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