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發布。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黨委書記吳汝川看來,政策出臺進一步肯定并突出了產權市場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地位,產權市場過去是、未來更將成為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倚重的重要平臺。
《董事會》:作為北交所負責人,你如何看待混合所有制改革?
吳汝川:我們應該注意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始終將產權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混合所有制經濟”也不是一個新的提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混合所有”的概念;到1997年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一詞。再到十六大、十七大,逐步強化,到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不是中國的專利。二戰后在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重建中,國有資本和私人資本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形態發揮了重要作用。像英國戰后通過兩次國有化,對大量分散于電力、煤炭、鐵路、鋼鐵等基礎性產業中的小規模企業實行國有化改造,顯著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旌纤兄平洕陌l展改變了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運行機制,極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對北交所而言,政策的出臺將擴大交易所服務國企的范圍。事實證明,經過十余年的實踐發展,中國產權市場以自身的制度和服務模式創新,促進了國有產權的規范、有序流轉,打造了經得起考驗的國有企業產股權流轉平臺。產權市場過去是、未來還應該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倚重的市場化平臺。
《董事會》:實施混改,交易環節的國資流失是一道檻。對此你怎么看?
吳汝川:國務院國資委2003年發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被業內稱為“3號令”,辦法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就此開啟了中國產權市場高速發展的十年,被公認為成功擔起了國有資產“看門人”的角色。
目前十余年過去了,產權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建立了一個“真”市場。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市場的特性,首先是國務院國資委采取了“選場不建場”的方式,厘清了國有企業出資人和市場的關系。國務院國資委及各級國資委與產權市場不是上下級的關系,而是大客戶與市場的關系,是監管和被監管的關系。其次是從制度上講,以京津滬渝為代表的產權交易機構實際上經歷了兩次制度升級。第一次是建立市場制度體系,各交易機構自己建立相關制度,然后互相學習借鑒,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第二次是2009年,四家機構聯合制定出臺了《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形成了9個交易細則和3個配套辦法,同時將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整個程序電子化,做到了“電腦管人腦”、“全流程留痕不可逆”和實時在線監測。最后是產權交易機構的各個部門在項目操作上形成了制衡,切碎了權力,做到了項目轉讓行為不由個人完全左右。在北交所,一個項目從前場部門的受理到中場部門的審核再到后場部門的監督,每一個業務流程下,知情人可能有十幾個人,最少也要有六七個人,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想搞定某一個人,就想把這個產權交易完成,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這樣的操作下,國有資產的處置,這樣一個被很多人認為“技術上很復雜、政治上很敏感,置疑起來很容易,辯護起來很困難”的問題,通過產權市場利用強大的信息披露能力來發現價格、發現投資人得到了解決。而產權市場充分引入競爭機制,也有效地杜絕了權力與私利的聯系,保護了國家出資人的利益,實現了“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下的陽光交易。
新一輪國企改革提出,“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這對我們做產權交易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穩妥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其中將涉及到大量國有產股權、資產的流轉,產權市場要繼續“站好崗”,為國有資產監管守住這道“關口”,助力打造“陽光國企”。
《董事會》:混改推進過程中,民企有一些擔心,更希望控股。你對民企有效參與混改有何建議?
吳汝川:關于混改,我們做過一些調研,很多民企有顧慮:國企放棄控股權,他愿意參與;如果不放棄控股權,民企會覺得是我拿錢給你玩,有顧慮、很不舒服。從西方國家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驗來看,企業股份中除了國有資本、私人資本,還有大量養老基金、社?;稹⒎倾y行金融機構的股份,這給我們很大啟發。所以,北交所去年提出“組合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造,推動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和發展”。如何組合民間資本呢?就是成立基金,通過基金這種專業的投資機構去參與國企混改,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我國民營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出現一大批大型現代企業,一些民營企業還成為上市公司,實現了由私人資本向社會化資本的轉型。但是,總體上看,我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參與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的實力。通過產權市場平臺,可以將眾多具備一定資金實力的民營企業以及其他非公資本集合起來,通過成立產權并購投資基金,解決單個私人資本不足的問題,迅速形成進入資源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資本實力。同時,由于當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上存在較大差別,通過組合各類資本,以專業投資機構的身份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和生產經營,有利于幫助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投資決策、人才引進、薪酬制度等方面形成較為靈活、適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運行體制機制。
近兩年,我們在組合民間資本上下了很大功夫。去年我們推動成立了兩家并購基金,主要做北交所平臺上的并購和增資擴股項目。北交所的主要功能是每月推介一些重點項目給他們,他們自己判斷是否參與。同時,我們通過跟投資機構、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或建立緊密聯系,可引導上萬億元資金參與國企改制重組。
《董事會》:今后北交所會怎樣創新,更好地迎接深化國企改革等全新機遇?
吳汝川:對存量的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質上是通過產權關系的變化,通過產權轉移,比如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方式,將非國有資本引進來,激發各類所有制主體的積極性。對于北交所來說,我們將進一步突出“服務”功能,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我們在2012年初就提出的“全要素綜合服務”。全要素綜合服務是依托北交所的集團化運營,將服務范圍從單一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拓展到為央企國企提供包括股權、債權、物權、知識產權、林權、環境等各類權益和資產處置的“大產權”概念下的服務,同時將流轉服務,拓展到投資、融資、流轉和顧問服務四大方面,形成一種全方位、全產業鏈條、全流程的服務。在央企國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到的很多服務,我想我們都可以提供。
另一方面是在2014年初,我們就提出抓住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契機,提出“組合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制,服務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工作取得初步進展。一是我們推出了“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制專欄”,為各類民間資本提供國企改制信息;二是與10家投行、PE、咨詢機構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管理資金規模超過500億元;三是與超過90家的民營企業、專業投資機構、高凈值個人等建立了緊密的對接關系;四是北交所推動設立的兩支產權投資并購基金正式成立,這兩支基金會將募集的資金主要投向北交所的掛牌項目,北交所一直在積極開展項目遴選和推介工作。
在近期公布的政策中,我想很多人最關注的就是國有企業增資擴股的進場。按照文件規定,這個“場”包括了股票市場、股權交易市場,也包括我們產權市場。外界對通過股票市場做增資擴股非常熟悉,事實上近年來產權市場隨著自身金融服務能力的增強,也已經形成了較為規范完善的制度流程和豐富的業務實操經驗。
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國有企業增資擴股進場,對于產權市場而言,不是過去我們經常說的“1+1”大于2的相加效應,而是會形成一種“相乘效應”,與傳統的股權流轉業務互為動力相輔相成,提升北交所平臺服務國企改革發展的能力,助力國有企業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升國有企業活力。
我們可以看到,北交所成立十余年來一直致力于服務于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在產權的形成、管理和流轉的各個階段都形成了成熟的作業平臺,也聚攏了相當規模的產業投資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增資擴股是企業生命周期中新權益形成的重要環節,而北交所平臺具備的全產權鏈服務能力,未來也必將在企業并購交易中發揮越來越突出的平臺功能,促進國有資本的高效配置,進而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