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紅
機構投資者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其股東或實際控制者的社會公眾形象,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社會公民,其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盈利,對于維護整個資本市場的穩定也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實際情況看,當前我國股市投資交易仍以中小散戶為主,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交易行為受市場趨勢影響較大,難以發揮“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仍是市場走勢的被動接受者,資本市場買方約束機制尚未形成,大力發展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任務仍較為緊迫。一些機構投資者的不規范行為更是加劇了市場波動。其原因有三個。
一是機構投資者行為短期化態勢明顯。機構投資者往往過于追求短期收益,而且以基金為主要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經常處于短期業績排名的壓力之下,迫使其更加注重短期業績優劣,而缺少價值投資理念,更沒有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加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問題依舊存在,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大股東缺位,導致內部人控制,監督機制缺失,進一步加劇了機構投資者的投機傾向和行為短期化,出現問題時往往用腳投票,一走了之。
二是機構投資者數量仍然不足。相關部門出于規避風險和維護市場穩定的考慮,對各類機構投資者的入市資格、投資范圍和投資比例都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和約束。這種約束主要體現在對機構資格和入市資金比例的限制,使不少機構投資者被排斥在市場之外,難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三是規范機構投資者的法規制度不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準則(試行)規定》等規范機構投資者的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完善的投票權委托征集制度尚未建立,對于征集股東委托投票權的具體方式以及程序等缺少操作性規定,增加了機構投資者聯合的成本。理論上說,機構持股是一種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極易觸碰內幕交易的底線,而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無明確規定,導致實際監管過程中難以把握。
面向未來,一方面要引導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進來,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切實措施,使機構投資者決策更理性,操作更規范,更具社會責任感,切實擔負起資本市場“穩定器”作用。
首先,要引導更多機構投資者入市。較之個人,機構投資者無疑占有多方面的優勢。其在投資品種、投資方式和技術手段上比個人投資者更加靈活,更富有經驗;大規模的資金更有利于降低投資風險和成本,獲得規模效益;在信息來源方面也占有絕對優勢。因此,要繼續推動基金行業參與養老金市場化管理制度設計,大力推動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賬戶增加基金投資,鼓勵全國社保基金、商業保險、境外長期資金擴大資本市場投資與基金投資,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促進資本市場平穩發展。
其次,要引導機構投資者增強理性投資意識。要提高投資者理性參與投資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投資理念。某些機構投資者利用自身在資金量和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地位,提前布局,落井下石,操控市場,結果往往導致“多輸”的局面。機構投資者必須積極倡導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的理念,認真研究公司基本面,潛心尋找和投資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個股,促進市場結構好轉,進一步提升投資價值,實現各方“共贏”。
第三,要切實加強投資者保護。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方面做出相關規定,積極引導更多類型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加大監管力度,強化信息披露,切實保護好廣大機構投資者利益。同時要切實提高投資者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優質服務。
此外,要求機構投資者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機構投資者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其股東或實際控制者的社會公眾形象,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社會公民,其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盈利,對于維護整個資本市場的穩定也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試想,如果資本市場一個哀鴻滿地、個人投資者唯恐躲之不及,機構投資者的存在有還有什么意義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道理相信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是明白的。廣大機構投資者一定要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為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積極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