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速 張新鶴
(1.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 北京 100191)
(2.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是學術界、圖書館界和出版界為推動學術信息自由交流而興起的一條新型學術交流途徑。OA包括自存儲和OA期刊兩條實現途徑,其中OA期刊被稱為“金色OA”(Gold OA)。用戶通過訪問OA期刊網站即可免費閱讀、下載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經過多年的發展,OA期刊數量迅速增加。根據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DOAJ)顯示,截至2014年11月26日,已有10,074種有質量控制機制的學術性OA期刊,其中支持文章級檢索的期刊有5949種。OA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強,2013年底被SCI收錄的期刊有1100種,獲得SCImago Journal Ranking排名指數的期刊有1300多種。OA期刊的迅猛發展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和效益,緩解了圖書館的“學術期刊危機”,促進學術出版市場多元化,也為科研人員發表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在OA環境下,科研人員參與OA出版需要充分的知識和技能,例如認識當前的學術出版環境、識別和規避欺詐型期刊、利用OA出版模式發布和傳播自己研究成果等。這些知識和技能被Jeffery Beall稱作“學術出版素養”。目前對科研人員參與OA的關注主要集中于科研人員對OA的認知、態度、參與行為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如,Xia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科研人員OA態度的發展變化進行了系統的文獻分析,李麟、王應寬、張新鶴等通過問卷方式分別對不同受眾群體進行了OA認知與行為的調查研究,而對科研人員參與OA出版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研究比較匱乏,特別是圖書館在對科研人員學術出版素養教育方面所應發揮的作用更是鮮有報道。
科研人員是OA的核心參與主體,其對OA出版的參與程度對OA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加強對學術出版素養的關注不僅能夠幫助科研人員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還可以進一步推進OA的發展。因此,本文擬對科研人員參與OA出版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探討,從圖書館的角度提出如何對科研人員的學術出版素養進行培養,以期使科研人員適應當前的學術環境,積極參與OA出版,并在OA環境下為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探索新的方向。
OA期刊在緩解圖書館“學術期刊危機”的同時,也弱化了圖書館在學術交流過程中的地位。在傳統的基于訂閱模式的學術交流系統中,科研人員(創作、閱讀)、出版商(發布)和圖書館(訂閱并提供使用)是三個主要角色,并形成了穩定的“鐵三角”關系。OA期刊的作者付費機制改變了科研人員、出版商和圖書館之間的關系。通過向出版商支付論文處理費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科研人員成為自己研究成果的直接購買者。對于出版商而言,APC取代了圖書館的訂購費,成為其獲取經濟利益的來源。因此,在新的學術交流系統中,圖書館的中介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OA期刊作者付費的機制使開放出版成為一種可靠的商業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出版商進入到開放出版市場。多數OA期刊也采用了規范嚴謹的同行評議和嚴格的編輯加工,但也出現了一些欺詐型期刊:借用開放出版的名目,為收取APC而采用多種欺詐手段;不進行真實認真的同行評議;事先隱瞞收取APC的事實;騙請學者作為編委會成員甚至編列虛假的編委會名單;模仿知名期刊刊名和網站內容等。由于OA期刊需要收取APC維持其經營,許多作者又有強烈的發文需求,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欺詐型期刊的出現。欺詐型期刊的出現,不僅對學術出版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也給科研人員認識、選擇和利用開放出版帶來了困擾。
科研人員作為學術交流的主要實施者和參與者,在整個學術交流系統中扮演著“科研成果的原始創造者(作者)與最終消費者(讀者)”的重要角色。通過對科研人員的OA態度和行為的縱向研究發現,盡管科研人員OA意識不斷增強,但還有許多人員對利用OA出版和傳播研究成果比較陌生,對OA出版流程及存在的問題沒有深入的了解。在對我國科技界的OA期刊認知度與認可度的調查中,“不熟悉本領域OA期刊,不知怎樣投稿或不自信”、“擔心OA期刊發表的文章容易被剿竊,著作權易受到侵犯”成為科研人員放棄OA出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書館信息中介地位的弱化和學術出版市場中欺詐型期刊的出現使得當前的學術出版環境更加復雜。在開放獲取學術信息資源逐步成為學術研究主流資源的趨勢下,科研人員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充分認識OA出版的優勢并積極參與其中,利用OA出版模式發布和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等。
早在 1996年,Jeremy J.Shapiro和Shelly K.Hughes在“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一文中就提出出版素養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信息素養包括:①工具素養(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②資源素養(掌握信息資源的形式和訪問方法的能力);③社會結構素養(掌握信息產生和社會意義的能力);④調查研究素養(利用IT技術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⑤出版素養(交流和發布信息的能力);⑥新技術素養(掌握新的IT技術發展的能力);⑦評論素養(評論新技術的能力)。其中,出版素養強調了以文字或者其他媒體形式創作、出版研究成果的技能。
隨著OA期刊的迅猛增長,以及傳統出版商開始大量出版OA期刊,OA出版成為數字出版的主要方式之一,推動了數字學術的產生和發展。2011年,美國學術交流機構提出了數字學術(digital scholarship)的概念,認為數字學術是指數字信息技術支撐的一系列學術活動,比如閱讀、研究、創作和出版等,包括數字證據與方法(digital evidence and method)、數字創作(digital authoring)、數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數字復制與保存(digital curation and preservation)、數字利用與學術再利用(digital use and reuse of scholarship)等五個方面。2012年,Jeffery Beall將識別和規避欺詐出版,區分真假期刊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稱作“學術出版素養”。2014年,Zhao在總結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學術出版素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需要從信息素養和數字學術的角度來綜合考慮(見圖1)。

圖1 學術出版素養[12]
在數字學術環境下,科研人員需要深入了解OA出版的操作流程和相關問題,如資助機構的政策、版權許可規定以及判斷OA期刊質量的標準等,即在數字學術環境下進行OA出版需要的信息素養。ALA將信息素養的概念明確為:“具備信息素養的人,能夠識別何時需要信息,并具有尋找、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它不再強調信息技術,而是強調采用各種方式獲取需要的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學術出版素養可以界定為科研人員通過合適的方式參與OA出版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看作是信息素養的延伸,其更加強調對數字學術的支撐,蘊含了許多新的內容,包括:具備相關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并掌握該領域的出版趨勢;了解學科領域的期刊情況,如期刊的排名,期刊發布文章的類型,以及期刊所屬的分支學科等;認識OA出版的不同途徑以及意義;熟悉OA期刊的出版流程;了解資助機構對OA出版的政策;了解OA的版權許可知識(如Creative Commons,CC);作為作者管理自己權利的能力;了解評價OA期刊質量的主要指標,并以此來選擇OA期刊的能力;數字環境下利用數字媒體創作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技能等。
盡管許多圖書館并未將學術出版素養作為關注焦點,但不代表圖書館沒有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活動。事實上,圖書館一直活躍在OA出版領域,而且已經為科研人員參與OA出版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對圖書館而言,學術出版素養不僅對其服務理念和業務方向有積極影響,也推動著圖書館員的能力建設。因此,圖書館應該而且能夠在學術出版素養教育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圖書館不僅是開放獲取知識庫的主要創建者和維護者,而且也在積極參與出版開放獲取期刊、開放獲取圖書等。早在2008年,ARL對80所學術圖書館的學術出版服務調查顯示,44%的圖書館已經提供出版服務,主要是開放獲取期刊和低成本期刊,21%的圖書館考慮發展這個領域的工作,只有36%的圖書館稱沒有這方面的計劃。為了與此次調查結果進行比較,2010年,ARL再次對ARL的成員、oberlin集團和大學圖書館集團機構進行了有關圖書館出版服務的類型、戰略和運營問題的調查。調查發現,55%的回復者表示已經在提供圖書館出版服務或對其感興趣,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ARL成員對此感興趣;正在實施項目的大多數圖書館都希望可以擴大項目的規模或范圍;在已實施的出版項目中,大約四分之三的項目出版1~6種期刊,大多數只以電子格式出版,并且出版時間少于三年。2014年,筆者在對我國80所圖書館參與學術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調查中,發現“對現有國內外開放獲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向所服務單位普及開放獲取知識”、“為服務對象提供開放獲取出版咨詢服務”的圖書館比例分別達到了54%、50%和35%。可見,圖書館已經在學術出版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科研人員參與OA出版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
科研人員參與開放獲取需要多種信息的支持,如OA期刊投稿、OA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OA期刊發表文章所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向傳統期刊爭取相應權利的問題,OA資源利用問題等,都要求圖書館特別是大學圖書館需要承擔多方面的角色,對科研人員適應當前的學術環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學術出版素養教育不僅能夠延伸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拓展圖書館的工作形式,還可強化圖書館對科研創新活動的支撐,對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業務方向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升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
學術出版素養賦予圖書館員新的能力要求和服務職責,包括開放獲取資源和工具的利用研究、開放出版的政策與規范研究、版權政策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機構知識庫的管理與推廣、開放獲取期刊的評價方法研究等,對促進圖書館員的能力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圖書館館員需要努力培養自身的學術出版素養,從而為用戶提供開放出版的素養教育。
由于目前學術出版素養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導致圖書館對學術出版素養所包含的內容也缺乏統一的理解。許多圖書館積極參與學術出版,但不同機構支持學術出版的類型、層次和格式不盡相同。其次,盡管圖書館在支持開放獲取中發揮主導作用,但其重點在于推進開放獲取進程和宣傳機構知識庫,而在對科研人員的信息素養教育方面,則是以信息檢索、信息獲取、信息利用以及書目管理等為主,二者都未將學術出版素養作為關注焦點。最后,科研人員對傳統學術出版模式的習慣和依賴,對OA出版的接受程度的差異較大,以及對圖書館在科研活動中作用的認可也不完全一致。這些都成為圖書館進行學術出版素養教育的挑戰。
OA作為一種新型學術出版交流模式,對傳統出版模式有顛覆性變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被科研人員觀望的階段,廣泛強大的宣傳推廣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圖書館也理應擔負起向科研人員宣傳OA理念的角色。在阻礙科研人員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及自存儲的各類因素中,“對開放獲取期刊還不夠了解”、“不清楚本研究領域有哪些開放獲取期刊”、“對開放獲取知識庫還不夠了解”是科研人員參與開放獲取的最大阻礙因素,特別是對眾多無參與經歷的科研人員來說。因此,圖書館應將宣傳推廣OA理念作為學術出版素養教育的首要途徑。
圖書館可以發揮學科館員的優勢,按照學科來搜集整理OA資源,主動將OA資源的使用方法、投稿信息、出版費用、版權政策等多項內容以講座、電子郵件或者RSS定制等多種方式推送給科研人員,以便科研人員了解OA資源。如南開大學圖書館開展利用OA期刊的推介宣傳,學科館員從PLoS網站收集、整理OA期刊的多種信息,豐富信息服務內容,并采用E-mail主動推送給教師和研究生,將用戶注意力引向與專業相關的免費資源。
圖書館隨時留意國內外出版商OA出版的動向,及時向科研人員提供相應的OA政策。如是全開放期刊還是復合開放期刊或者是延遲開放期刊、是否允許作者保留著作權以及開放出版的費用等。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資助機構參與開放獲取,并制定了支持政策,圖書館也應將資助機構的政策作為學術出版素養教育的內容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網站不僅對本校的OA出版政策和美國衛生研究院對于該校的OA出版政策有詳細的說明,而且列舉了數十家商業出版社對于該校OA出版政策的態度,以便作者選擇出版社。
科研人員發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尤其是在OA出版環境下,作者應對版權有所了解。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介紹了版權的基本概念、教師在開放存取出版活動中保留版權的原因、保留版權的方式、應該保留哪些方面的版權等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在科研人員通過商業出版社出版與通過OA出版發生沖突的時候,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告知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填寫“麻省理工學院版權修訂協議”的方式,與商業出版社簽訂修訂協議,從而可以使作者繼續在學術工作中使用自己已出版的研究成果,或將已經出版的研究成果存儲在Dspace機構知識庫以及其他以任何學科為基礎的機構知識庫中。
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對OA期刊的評價來幫助他們選擇投稿期刊,其不僅關注期刊質量和影響力,也關注期刊“開放”后對作者的權益保護、開放論文處理費用的合理性、作者服務的豐富程度等。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利用和服務機制,OA期刊評價角度和評價指標與傳統的學術期刊不盡相同。因此,在繼續使用學術期刊已有的質量評價指標的同時,需要根據開放期刊的特點,分析和尋找更為合適的評價指標。圖書館在期刊評價領域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應在OA期刊的評價方面有所作為,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與遴選指南來引導作者。如國家科學圖書館提出的遴選開放出版期刊的標準與指南,不僅對科研人員選擇OA期刊起到指導作用,而且對科研人員理解、參與開放出版有著積極意義。
盡管目前對學術出版素養還未有明確的定義,對其所包含的內容沒有統一的理解,但是其作為信息素養的組成部分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科研人員學術出版素養的培養可以借鑒信息素養教育的經驗。以美國的信息素養教育為例,它是由全國跨學科跨行業推進的,全國組織、專業協會和部門的團隊協同工作,研究、發展、提煉和確定了信息素養的理論、標準、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活動,推動了信息素養教育在全國范圍的實踐,并已進入制度化運行的軌道。學術出版素養涉及整個學術交流系統,圖書館和資助機構都有義務對科研人員進行學術出版素養培養。圖書館更需要認識學術出版素養的重要性、在行動上支持學術出版素養教育,將學術出版素養培養作為其教育職能體現的重要內容之一,聯合其他利益相關者制定相應的規范標準,如學術出版素養的內容范圍和認識,了解、獲取、利用、評價OA資源的能力標準等,使學術出版素養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
OA在改變學術交流模式的同時,也給科研人員和圖書館都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數字學術環境下,科研人員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充分認識開放出版的優勢,識別和規避欺詐型期刊,利用OA出版模式發布和傳播研究成果。作為信息素養的延伸,學術出版素養更加強調對數字學術的支持。從圖書館員的角度來看,對科研人員學術出版素養的培養同文獻檢索、引文分析以及其他圖書館科研支撐服務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圖書館可以開展信息素養與學術出版等培訓,幫助科研人員認識與了解OA出版的意義和途徑,培養用戶發現、閱讀、利用OA期刊,以及在OA期刊發表研究成果的技能。
[1]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EB/OL].[2014-11-26].http://doaj.org/.
[2] 張曉林.李麟.資助學術論文開放出版的挑戰與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093-1099.
[3] Beall,Jeffrey.Predatory Publish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cholarly Societ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arch Association meeting[R].Washington,DC:APARC,2012.
[4] Xia,J.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holar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 open-access journalpublishing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1(3):615-624.
[5] 李麟.我國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態度——以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6,50(7):34-38.
[6] 王應寬.中國科技界對開放存取期刊認知度與認可度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53-762.
[7] 張新鶴,劉曉霞.我國科研人員參與學術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調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0):45-54.
[8] Predatory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2014-12-02].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datory_open_access_publi shing.
[9] 張曉林.開放獲取學術信息資源:逼近“主流化”轉折點[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9):42-47.
[10] Shapiro,J.Jeremy.,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J].Educom Review,1996,31(2):31.
[11] Rumsey,Abby Smith.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9:New-Mode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oad Map for Change[R].Charlottesville,VA: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2013.
[12] Linlin Zhao.Riding the Wave of Open Access:Providing Library Research Support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Literacy[J].Australian Academic&Research Libraries,2014,45(1):3-18.
[13]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EB/OL].[2014-12-05].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14] 孫博陽,李書寧.國外大學圖書館開放獲取實踐概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0):18-24.
[15] Mullins,J.Library Publishing Services: Strategies for Success:Final Research Report [R].Washington,DC:SPARC,2012.
[16] 張新鶴.我國圖書館參與學術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調查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5):83-88.
[17] 匡登輝,張蒂,王娟萍.開放存取期刊的學科化服務模式研究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2,32(6):127-129.
[18] Scholarly Publishing@MLT Libraries.[EB/OL].[2014-12-15].http://libraries.mit.edu/scholarly/.
[19] 鄂麗君.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的開放存取出版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2):101-105.
[20]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遴選開放出版期刊的標準與指南[EB/OL].[2014-12-27].http://ir.las.ac.cn.
[21] 肖自力.美國的信息素養教育[J].情報資料工作,2005(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