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星宇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探索
文|閆星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大幅度增長,可支配收入比重增加,是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的機遇,但個人理財觀念的薄弱,理財結構單一給個人業務的發展也帶來許多障礙。該文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對其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及使該業務良好發展的思考的方向。

隨著群眾物質生活的提高,閑置資金和資產有所積累,投資理財的欲望也逐漸強烈起來。我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較晚,在國內水平較低,但同時也意味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目前各商業銀行基本都開展了該業務,個人理財不僅包括了大眾傳統的儲蓄以外,還包括國債、基金和風險較高的股票,通過合理的理財規劃不僅可以抵御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還可以開源節流,保值或者增值。因此,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應該是個人和銀行業的雙贏,建立良好的理財環境,是各銀行的權利也是義務。
從全球來看,個人理財業務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近年來,國外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占總業務較大比重,同時也是各銀行競爭的重點。我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上世紀末才有所起步,本世紀初隨著市場需求和競爭的加劇,該業務出現了大規模增長。我國理財業務開展初期,理財偏好為風險較低的國債、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此后,隨著市場走勢的增強,理財方向開始走向股票和實業投資等高風險、高收益的不固定收益工具?,F今,個人業務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率增長點,我國商業銀行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一直處于激烈的競爭中,只有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
人力資源缺失。就我國的現況而言,人力資源是比較稀缺的資源,而銀行的業務對人力的需求是高素質、高技能和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吸引客戶的重要資源也是第一資源,能增加目標客戶對銀行個人業務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個人業務的個性化特征使得對銀行的理財人員的要求是具有多樣化的專業能力,掌握各種金融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針對不同等級的客戶推薦和開發不同的產品。
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增加專業培訓。實行人力資源戰略,以人為本。重視理財人員自身的發展和提升,協助理財人員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加強培訓和開發,鼓勵理財人員積極進修,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理財人員實現職業再教育,進行技能和知識的更新。引進金融復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專業的投資理財團隊,利用多元的技能培訓,重視薄弱環節的提升。在招聘理財人員時,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儲備,也要未來發展的潛力。
產品創新,追求多元化、個性化。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導致客戶對產品品牌識別不清,吸引力不強,個人理財業務競爭力下降。產品不僅要追求多元化而且要個性化,目前各銀行的盈利模式都遵循二八原則,即銀行百分之八十的利潤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戶,因此注重高端客戶的個性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據客戶的需求推出獨特的產品,實現產品的創新,重視對客戶需求的調查和研究,增強產品開發創新的能力。針對百分之八十對客戶,也需要設計多樣化的產品滿需客戶的心理需求,擴大品牌知名度,提高競爭能力。
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要突出自身的優勢競爭力就必須加強風險監管意識以及降低產品風險水平。首先,嚴禁理財人員誤導客戶購買不符合個人條件的產品,不允許出現誘導和欺騙客戶行為;其次,信息透明化,建立“陽光”個人理財業務,信息透明化對降低產品風險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客戶實時了解所選產品的狀況,提供有力條件讓客戶維護自我合法權益;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是要將風險管理制度化,有力的推進理財人員對產品設計合理化,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同時監督理財人員對客戶的充分介紹程度。
以客戶為中心,建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意識,提高對客戶服務水平,提升品牌形象。對于客戶提供人性化服務,針對客戶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務項目,全程的專業支持。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開發被動和潛在的客戶。除了增強軟服務同樣也要增強硬服務,減少客戶等待和操作的時間,實現高效地合作,更新設備和提供更舒適的交易環境,推進技術更新換代,第一時間提高客戶體驗愉悅性。
(中信銀行吉林分行營業部)
產品缺乏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銀行的理財產品名目繁多,讓理財者眼花繚亂,但實際上產品的本質大同小異,大多是基金、保險、股票等種類的機械組合,多元化的投資才能實現顧客的個性化服務,而不是簡單地對收益率和風險率做出調整和變動來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在產品同質化的現象中,理財者更難識別出各個品牌之間的差異,更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理財產品風險較大。從宏觀上看,目前的沒有明確的政策對商業銀行個人業務進行嚴格的監管,現有的監管力度薄弱,容易在制度上鉆空子,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地完善,厘清個人理財產品相關利益者的責任和義務。從微觀上看,一方面商業銀行沒有對顧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較,錯估客戶的投資偏好,財務狀況以及忽略客戶心理承受能力,導致發生在設計之初就可以避免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片面強調業績,向理財人員施加壓力,過分強調擴大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導致增加理財人員對客戶隱瞞和故意錯誤引導的風險。
服務意識弱,服務水平低。銀行理財理財人員的形象氣質和服務意識影響客戶對銀行的品牌形象的認識,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客戶對銀行和產品的判斷,在實際操作中,經理人對客戶的態度也是個人業務素質的體現,反映出其對工作的理解和熱愛程度。若客戶收到冷遇或不公正的待遇不僅減弱銀行的整體品牌形象同時也失去優質的客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