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黃愛梅
眾妙之門
——《老子》導讀
☉于凱 黃愛梅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著。該書篇幅不大,只有5000字左右,但它內容玄奧,富有哲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早在唐玄宗時,此書就由高僧玄奘與道士成玄英譯為梵文。近代以來,此書也是最受西人矚目的國學經典作品之一。
《老子》的作者,人稱“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式的人物。關于老子的身世資料,目前所知最多的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記載。但這段記載不但過于簡略,而且在短短400多字的篇幅中竟提到了三位老子。
作為古之隱者的代表,老子之所以稱“老子”,不是因為他姓老,也并非如后人所說,“以老為氏”,而是因為他活得長,是有名的老壽星。《史記》說,老子活了160多歲,或者200多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這很可能是當時流行的觀念,“修道養壽”與古代養生術數有關。漢人習慣將老子與黃帝合稱“黃老”。“黃老之術”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善于養生。而養生學的基本要點,正是《史記》所言的“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中國古代的方術養生之學,都特別講究這一點。這對后來道家的流變,具有重要的影響。
今傳本《老子》分上、下篇,共81章,上篇曰《道經》,下篇曰《德經》,合稱《道德經》。但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上下兩篇的排列順序,卻與今本不同,是《德經》居前,《道經》居后,兩經合一,應該稱《德道經》。
以今文《老子》為例,上篇《道經》以論“道”為主。“道”的本意是“引道而行”,后引申為“具有一定方向的道路”,轉指為“事物變化的特定軌跡”,再引申為“事物存在的變化規律或原則”;主要以探討宇宙規律人生哲理為主,類似于純粹哲學。下篇《德經》以講“德”為主。“德”字“從心從直”,本意是“正見于心”,后引申為“依據內心確立的正直準則,以加強心性修養,指導和約束自我行動”,于是就有了“指導言行準則”的涵義;主要側重于討論社會與政治中的行為規則,類似于社會政治學。
此書的體裁,與其他古書不同,書中沒有時間、地點和人物,全是抽象的討論。全書由各自獨立的短章連綴而成,各章之間,沒有連貫性,結構比較松散,章序排列甚至可以調整。各短章的文字,多用短句,且喜歡押韻,是用古代韻文寫成,瑯瑯上口,便于記誦。有人稱之為哲言詩;也有人認為,此書更接近于先秦的賦體。
1.《老子》論“道”
“道”是《老子》一書的核心范疇。老子認為,“道”是不可用常規語言來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無,是世界的最高法則,它先天地而生,可稱為“天下之母”,也可稱之為“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其中蘊涵著世界本原,也包含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
《老子》認為,世界生成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這里,“一”是由道生出來的陰陽未分的元氣,“二”指陰陽二氣,“三”指陰陽互動交合,最終導致萬物生成。
《老子》強調,“道”貫穿于萬事萬物之中,不可描述,無法言說,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動,不可移易。“道”的運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有其運行規律,其根本法則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具有相反相成的特質。這一特質,具體表現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基于此,《老子》強調,為人行事,要秉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則,順從“道法自然”的規律,行無為之道,采取“柔弱勝剛強”的處世方針。概括來說,就是要堅持“無為”之道。
《老子》用水做比喻,提出了“上善若水”的理念,來闡釋其所說的“無為”之道。其中強調:“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老子看來,水雖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同時正因為其柔弱,才能打敗堅強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因此,老子的“無為”之道,并非徹底的“無為”,而是要貫徹“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自然規律,不刻意逞強好勝,才能使自己處于不敗地位。
2.《老子》論“德”
如果說,《老子》中“道”按照自然無為規律而生成萬物的話,那么,“德”就是按照“道”的原理行事,以撫育萬物。為此,《老子》提出了“貴德”的原則。強調,“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老子》認為,“德”是君主管理臣下的基本原則。“德”有“上德”、“下德”之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德者,得也。“上德”無欲無求,所以有得;下德唯恐有失,所以無得。照此,只有堅持“無為”之法的“上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德”。
要做到“貴德”,就要依照“道法自然”原則行事。具體而言,就是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3.樸素的辯證法
《老子》一書,具有極強的思辨哲學色彩,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辯證法的杰出代表。在《老子》那里,萬事萬物是彼此對立與相互依存的。他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認為,事物總是有向其對立面轉化的趨勢。他強調“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相反的動向,一切都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也”的內涵。他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的觀點。禍福是可轉化的,正可轉化為奇,善可轉化為妖。
1.戰國老子學說的影響
《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有“老聃貴柔”的說法,是對老子思想的精準概括。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作,《老子》一書在戰國的諸子百家爭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很多學派的思想形成。比如,與南方楚地的歸隱養生學說相結合,對莊子“逍遙游”式的“自由主義”道家學說,產生了直接影響。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貴柔”、“無為”說,重點探討實現個人精神自由境界的可能性,提出了不少富有創建的想法,開創了后世老莊無為哲學的先河。
2.西漢“黃老”學說
西漢建立后,“黃老道家”之學一度流行。漢代“黃老之學”將“黃帝”與“老子”并稱,是一種以道家、法家理論為主,兼采儒、墨、陰陽等各家學說的學術流派。該學派的主要特點是講究統治之術,強調“無為而治”和“與民休息”。對于剛剛經歷過暴秦專制統治的西漢早期統治者來說,運用“黃老無為之術”進行休養生息,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西漢前期的幾位皇帝都好“黃老之學”,直接影響了文景時期的國家政治取向。直到漢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黃老之學才逐漸衰落。
3.《老子》與道教
道家思想的另一個分支,是“黃老之學”中的神仙方術之學。這一分支,利用老子強調“無為”、善于養生的特點,與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結合,最終催生出“道教”的民間宗教,老子也因之化身為長生不死的“仙人”。道教的出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本土化宗教,對后世中國民間文化嬗變,發揮了重要影響。道教又分很多流派,但大都遵奉“老子”為“道祖”偶像,稱“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老子》一書,也被道家奉為圣典,長期供奉。
4.《老子》與魏晉玄學
魏晉時期,玄學流行。王弼注《老子》,發揮《老子》的“有生于無”觀點,提出“崇本(無,或者是自然)息末(有,或者是名教)”和“崇本舉末”說,并重新闡釋《老子》的“無為”與“自然”思想,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理念,成為魏晉玄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對后世傳統哲學的流變,產生過重要影響。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