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應馨
資源回收的2.0玩法
馮應馨
互聯網正在顛覆越來越多的行業,環保公益圈也因此越來越充滿想象力。
一個微波爐大小的盒子,一塊電腦顯示器大小的電子屏,加上社區里源源不斷的廢舊物品,當這些東西與“互聯網+”碰撞在一起時,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9月21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牽頭的“環保創客聯盟項目”啟動,其主角便是這么一個被稱為CUC固體廢物智能回收系統的小盒子。
舉例來說,當一個空可樂瓶投入盒子時,居民將會得到與之價值相當的碳幣作為回報。只需在手機端下載并登陸相應的APP,碳幣便會自動存入賬戶。碳幣是在碳交易市場中流通的虛擬貨幣,每個碳幣相當于50克減碳量。類似于超市的購物積分,個人儲蓄的碳幣也可以兌換等值的商品,或者用于網上購物。
舉手之勞的垃圾分類,還有物質回饋作為驅動,加之社區居民相對穩定,一旦接觸到這套系統,很容易養成投遞習慣。
流量、用戶黏性、使用頻率,當這三個互聯網行業的關鍵指標都聚合起來時,商業模式便開始產生。箱體、電子屏的廣告投放,碳幣購物的商家合作,以及根據用戶投遞和購買習慣所形成的大數據服務都將帶來盈利機會,其所得會遠大于廢舊物品的回收。
推廣垃圾分類是真,促進青年創業也不假。
項目負責人董明昊介紹,創客聯盟總部將會成立地方辦公室,專門負責協調有關單位及社區,促成CUC回收系統落地。小盒子成功入駐后,還將為其配套搭建約3平米的服務區,這便成了“根據地”:既是環保宣教的平臺,又是開展、便民服務、綠色電商及一系列增值業務的孵化平臺。
其后,環保創客團隊進駐社區,負責盒子的維護和運營。運作初期,項目將以回收系統運作為主,中期為社區綠色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到后期則有望轉變為創業模式運作。
粗略估計,日后每臺回收機每年單廣告贊助就將有2.4萬元,綠色產品的銷售額將達到3萬元。加上回收系統逐年推廣所形成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以及用戶聚集后潛藏的大數據服務市場,這個CUC小盒子所蘊含的市場價值不容小覷。談到項目前景,董明昊信心滿滿。

中華環保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偉、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國際處處長張琦、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代表陳廷偉、佛山市碳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錦成共同啟動中華環保基金會環保創客聯盟項目
項目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方碳聯科技董事長唐錦成指出,注重養生保健的老年人和教育投資巨大的小朋友是項目的主要目標人群,這種兩頭翹的“微笑曲線”分布態勢背后是強大的市場購買力。
“創客聯盟已經醞釀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李偉表示:為與之配套,還將進行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技術平臺的搭建,和環保低碳綠標產品的篩選。目前,環保眾惠專項基金基本落成,未來將全部用來支持項目開展,啟動資金300萬,2016年起每年還將有不低于100萬的捐贈資金注入。不久后,“環保創客聯盟項目”將首先在北京、廣州、杭州三地試點,計劃年底前擴大推廣范圍。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張紅櫻表示,目前已幫助多家NGO在社區投放物資回收系統,但多數后期的維護并不理想。此外,由于CUC盒子附帶廣告功能,所以具體的落地方案還需進一步溝通。
這點小問題絲毫沒有影響到創客們的熱情。地方NGO作為潛在的創客團體,反應最為積極踴躍,當即便提出了幾項很有操作性的落地方案。甘肅的王騰飛(音)提出,盒子中回收的廢舊物品可以贈予社區里的保安或者清潔工,一來免去利益沖突,二來可以讓他們幫助維護回收系統的整潔外觀和正常運轉。而安徽合肥一家NGO的代表則設想,要將小區的物業管理方列入股權架構之中,以此來維護系統運行的可持續性。
互聯網正在顛覆越來越多的行業,環保公益圈也因此越來越充滿想象力。
在關注資源回收領域的手機應用中,9 貝殼與CUC盒子在交易模式、結算方式、市場定位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
用戶在手機APP中選擇好回收物品種類并提交之后,9 貝殼工作人員就會負責上門回收,雙方以“海豆” 這種虛擬貨幣結算。其后,用戶同樣可以用海豆在積分商城內兌換商品。
創始人兼 CEO 譚飆表示,物品的每一次替換都是一次新的消費機會,9 貝殼其實更看重用戶數據的收集和再商業化利用,從物品回收的最初環節就開始做數據化處理,最后形成一個關于回收物品和行為的龐大數據庫,從而推導出更精準的消費群體畫像。
在積分兌換方面,9 貝殼同樣也積極通過與線下店鋪合作,一邊嘗試用戶的精準導流模式,一邊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回報形式。
如今,9 貝殼在杭州已擁有 5萬用戶,近期有望突破 10 萬,上海、北京兩地也已上線。
不久前,9 貝殼獲得大額天使輪融資的消息,對于環保創客們是很及時的鼓勵。
不過,CUC小盒子想完全開發出自身的大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同樣很多。
一位不具名的資深互聯網創業者表示,技術能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但解決不了意識問題。資源回收類移動APP有著需求痛點不明顯的天然弱點。市場上,高性價比的小米手機可以賣的很火爆,但同樣便宜好用智能手環、智能家居類產品卻不太樂觀,這就是因為后者大大超越了人們現有的思維和需求。同樣,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并未真正接觸到垃圾分類,所以培養用戶習慣將成為CUC等產品的首要挑戰。
至于碳幣,這是一個需要大面積掃盲新生概念,無形中又提高了用戶進入的門檻。而老年人,無疑是一個對科技產品敏感性極其低下的群體,雖然刷微信者不在少數,但還是停留在最為基礎的功能上,更不必提安裝手機應用和網上交易了。
隨機采訪的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多數住戶表示沒興趣,不愿嘗試安裝。
“等到相關 ‘基礎設施’ 都齊備了才去培養用戶,那時就遲了”,垃圾回收行業MEI 家園創始人武曉飛的話也許能讓創客們振奮一下。他同樣明白,讓一個群體養成習慣需要 10年的時間,但卻執意要在巨頭們不愿跨足的領域里做的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