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頭牛 阿友
用最自然的方式生活
六頭牛 阿友
如果一個母親從不給孩子買超市里的零食,也從不給孩子打針吃藥,幾乎不到外面餐廳吃飯,你會不會覺得她很另類、很大膽?
張映輝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她按照這套方式養育了兩個健康活潑的男孩。她從發起國內最早的有機農夫集市開始,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特別是主婦在家庭購買上起到的社會導向作用漸漸在國內顯現。

1964年,張映輝出生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連珠山鎮,198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專業。4年學成畢業后,不安分的張映輝赴英國做訪問學者。后來,她成了家。由于丈夫常在不同國家工作,婚后的張映輝開始當起全職家庭主婦。
在國外生活期間,她第一次接觸到“有機食品”這個新名詞,觸動了她孩提記憶中對大自然最原生態食物的甜蜜回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家鄉富足的黑土地卻源源不斷地“哺育”著最自然的食物;“記憶中,我們吃的都是應季的食物,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黃花菜,夏季和初秋則是各種種植的蔬菜和水果,還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魚,秋天除了收獲糧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儲存菜和腌酸菜,還可以自己發豆芽,并在木槽里栽蒜黃。”
2001年5月,大兒子昆侖在意大利出生,張映輝收到了嬰兒食品公司的免費禮包,里面有幾個小瓶裝的胡蘿卜泥。嘗起來甜絲絲的,但完全沒有新鮮胡蘿卜的味道。當時她就決定,永遠都不讓孩子碰這些所謂的嬰兒食品。
憑著對食物味道的記憶和理解,張映輝開始為孩子和家人找尋食物,由此她擯棄了一切加工食品,保證家庭所有食物都是自己在家中用最新鮮食材現做現吃,甚至連孩子的零食都自己親手做。在張映輝看來,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丈夫的工作流動性大,意大利、英國、巴基斯坦、中國都曾是他們的家。隨著小兒子德倫的出生,小家庭也發展成4口人。2007年到2010年,他們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為了給孩子找到健康干凈的有機食材,張映輝將北京有機農場翻了個“底朝天”,她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有機產業的獨立走訪和調查,并提出追求自然生活方式的理念。
張映輝每到一個農場,農場主都非常意外。這個留著齊耳短發、戴著一副老式大圓眼鏡、身著灰青棉布中式對襟小襖的瘦弱女子說話非常直接,她的探索和她的打扮一樣與時代格格不入。不過他們也不能否認張映輝身上散發著一種親切質樸的氣質,本能地樂于和她交流探討。
現代都市不乏和張映輝一樣懷念純天然綠色“鄉間土味”的人。于是, 2010年初,46歲的張映輝在一家網站開了一個叫“自然之子”的專欄,客觀介紹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有機農場和堅持不用農藥化肥的農戶。這些都是她曾經耗費精力財力一家家去探訪、購買、品嘗過的地方。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張映輝自然更關心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經過3年摸索,2010年5月,她主動將這些有機農場聯系起來,促成了北京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農夫市集開市比較隨意,時間和地點通過微信微博發布。“嚴格意義上的有機產品是需要通過官方認證檢測的,但我們規模產量非常小,加之認證程序煩瑣、費用奇高,所以沒有去做檢測。市集上,人與人都是通過直接對話交流,通過人品來判定物品可信度。”張映輝解釋道,和她一樣,市集上很多農戶也是“不務正業”,“不少農戶是教授、金融、地產、IT界的巨腕,做農業大多不以賺錢為目的,僅僅是對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而已,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作假。”
農夫市集經過網絡持續發酵,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線都市辦得風聲水起。一到周末,精英們帶著自家有機蔬菜、香草香腸、有機大米等,乘飛機坐高鐵,參與大江南北火熱的“農夫市集”活動。到2015年8月,僅北京就已連續舉辦了農夫市集130多屆,參加的農戶和商戶近60家,趕集人數從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現今5000多人。盡管有機食品并不便宜,但張映輝算了一筆賬:“我們一家4口購買有機食材約占月收入的1/4~1/3,但吃是健康的基礎,孩子不需要去醫院看病,自己能通過吃來保持健康是不是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首先是用典修辭格的使用。“水向東流”是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典故的使用,表現了主任公內心無限的愁苦。

有機農夫市集發展到現在,它的使命已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口腹安全了,更大的使命是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只要種植戶做到了不用農藥化肥,哪怕達不到有機的標準,我也會發動更多人用購買的方式支持。”張映輝說。
2013年底,她從倫敦回到北京,要拍一部帶有反思特質的有關有機農業的微電影。“這次自費籌辦微電影的拍攝,主要追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機農業到底能不能養活中國人?拍這個電影并不是要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能或者不能,而是以這個為契機,引起社會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張映輝看來,養活和養好是兩回事,“有機農業能不能養活中國人不能確定,但是可以努力;養好的標準如果是滿足人無限欲望的話,我覺得肯定不行。”
選擇吃原生態食物,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對孩子順其自然的養育,則是對生命的又一種高度負責與尊重。
回國后,張映輝常在大小醫院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到換季或氣候突變,醫院里輸液的孩子人滿為患,就連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頭上或腳上也插著針頭。作為兩個兒子的媽媽,張映輝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她本人卻“獨創”了另一套育兒方式。
說來令人不可思議,張映輝從懷孕到現在十幾年了,本人從沒有打針吃西藥,她的孩子也沒有。昆侖5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夜晚高燒到39℃,但她沒有立即開車去大醫院掛急診,而是選擇物理降溫,反復耐心地給孩子用溫熱濕毛巾敷頭擦身子。高度緊張的丈夫甚至發火質疑她的處理方式。堅持了兩天之后孩子奇跡般自行退燒了。
為什么敢這么“大膽”?張映輝解釋,孩子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正常工作機制啟動,正與病毒細菌激戰,大多都會自退。只要不是長期低燒,也沒有燒到昏厥,而孩子平時身體素質過硬的話,一般不用過分擔心。
張映輝很清楚,沒有哪個健康的孩子不生病,兩個兒子每年都會感冒、腹瀉、發燒幾次,這都是人體正常的免疫應答,只有癥狀相對比較嚴重時,她才會給孩子用點中藥。
由于她和孩子幾乎從不上醫院,一度驚動當地醫療行政機構專門派員上門調查原委。現在孩子大了,發燒感冒的次數越來越少。從小到大,兩個孩子從不碰現成的嬰兒食品,也一直都不挑食,而且非常有耐力。張映輝常帶孩子們一起爬山,可自己總遠遠落在后面,兒子們可以爬山一整天始終保持旺盛精力。
作為自然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十幾年來,張映輝全家從不使用塑料一次性用品和化學洗滌用品,不吃任何加工好的食品,家人穿著盡量選用易分解的棉麻制品。張映輝用白醋和小蘇打調制成洗滌液清潔抽水馬桶,用天然茶籽粉清洗鍋碗瓢盆,用無患子果皮自行加工成皂液清洗衣服和頭發。
有了這些生活的積累,2013年底,張映輝寫成《自然生活:養育健康的孩子》一書出版,書中詳細紀錄了她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在孩子不打針吃西藥、不買超市零食、不看電視等前提下打理孩子的飲食起居,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和靈活的動手能力。這本書影響一大批讀者,成為自然生活的忠實追隨者。現在,孩子大了,張映輝也沒有選擇繼續工作,而是大力推廣自然生活的理念。如今,她還在義務給北京啟明星雙語學校的孩子做有機午餐。
“可能這是因為愛,從愛自己的孩子開始,對環境、生存狀態和未來的發展有所認識和反思,最后是一種責任感,自覺覺人。”張映輝正是帶著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修身濟世精神,在給自己尋找到一種負責任的簡單生活方式,開辟一片寧靜的心靈“世外桃源”的同時,不忘努力影響周圍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