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當前面臨的“資本寒冬”是短暫的,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增長前景,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成功轉型之后,經濟活力必將重新煥發。而所謂的就業難題,屆時也就迎刃而解了。
近日,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日前在人大老博士論壇上稱,當前勞動市場信號已經失真了,統計局公布的登記失業率對于研究者沒有用,“那個指標根本沒有敏感性”。 曾湘泉表示,由于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
下崗潮再臨?
我(指本文作者)最早聽到下崗一詞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那時我剛剛上高中,在黑龍江的一座貧困縣城。一些同學的家長就是那時候的下崗職工,隨下崗而來的,是他們各自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從高中的老師,老學生們自己,有時候會渲染“下崗”兩個字的結果,在當時而言我是不以為然的。原因沒有別的,因為我來自農村,下崗職工家庭的生活水平哪怕倒退五年也還是比我們村的優等家庭要高。
后來看到一些讓人有些觸目心驚的數據,才讓我能夠把同學們的家長和那一波影響深遠的下崗潮相互印證:從1998年至2000年,中國國有企業共有下崗職工2137萬人,而這些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占到25%之多。具體到行業,則主要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行業。
事實上,對于下崗的成因也早就有定論,它是“中國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對于下崗,即使是那些當事人也都已經釋懷了。20多年之后,當國民的生活水平普遍翻了幾番之后,再就業的人群都品嘗到了市場經濟的好處。
我的同學的家長們后來有開飯館的,也有在路邊賣煎餅的,有當環衛工人的,其中有些人甚至被政府樹立為下崗再就業的典型。勤勞淳樸的東北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一曲曲奔小康的故事。而回頭再看當初勞動者對下崗的談虎色變,無非就是面對經濟轉軌而產生的惶惑和恐懼心理,當經濟體制的轉變體現在打破他們的鐵飯碗的時候,讓他們對未來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今時重提“下崗”二字,是因為相當多的分析人士稱經濟寒冬就要來了。像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紛紛停止“社招”,也有一些公司已經踏上了裁員的步伐。近年來在創客潮中誕生的一些新興企業,尤其是O2O領域的很多公司,都紛紛倒閉。這些微觀經濟的表象,自然而言會讓經濟學家們擔憂就業的情勢。宏觀經濟層面,7%的預期增長相對于前些年的兩位數,已經有所下降。按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100萬以上的就業人口測算,憑借宏觀經濟拉動就業已經不像以前那么明顯。加之,今年股市不是非常景氣,人民幣貶值等因素的疊加,讓部分經濟人士產生了悲觀的情緒。
記得2013年李克強總理曾經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一些相關部門做過詳細的測算,結果認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中國經濟需要7.2%的增長。李克強總理還引用數據稱,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年均增長速度只要7%就夠了。這樣,有利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來調整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加強節能環保,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留出可持續發展空間。
產業轉型與就業轉移
悲觀人士引用的數據顯示,本世紀的前20年,中國將凈增勞動人口550萬,到2020年,中國勞動人口將高達9.4億,占總人口的64%左右。龐大的勞動人口將對中國就業市場構成長期的巨大壓力。而且,每年從高校畢業而亟需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也在600萬上下的規模。累計計算,待解決就業的人口正呈井噴的態勢。
但從產業結構調整而言,當前的國企改革重組與二十年前的并無二致。經濟學上來說,這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經濟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中剩余的勞動力也自然而然會面臨重新擇業。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說是“下崗潮”也不為過。但是,綜合考量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卻并沒有部分分析人士認為的那么悲觀。
一方面,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中國經濟只要保持7.2%的增長就能夠有效應對就業的一應問題。從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6.9%的增速的確是與7.2%的衡量指標有所差距,但按照一般分析,0.3%的差距影響的新增就業人口50萬人。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動的不只是產業轉型,同時也帶動了服務模式的嬗變。它促使勞動崗位向新興的“網+”行業轉系。具體而言,方興未艾的專車服務市場和代駕服務市場就提供了了幾百萬的勞動崗位。與此同時,像洗車、美甲、干洗、家政服務等等O2O的垂直細分領域,都不同程度地承接了勞動力的轉移與消化。
也就是說,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的下崗人員,緊接著就又被被互聯網+吸納。物流、餐飲以及制造業都吸納了沒有非固定崗位的人群,這些泛服務業的崗位在短時間內都面臨巨大的缺口。
和二十年前相比,待就業人口的教育程度、職業技能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語,大多數人都擁有良好的職業教育。換個角度來講,讓市場促使社會完成轉型,這恰好是大幅度提高教育培訓程度與水平,進而促進文明程度提高的良好機會。這也是中國勞動力市場和國際接軌的一次良機。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逐漸凸顯。服務業的良性發展對于解決就業來說,也擁有巨大的前景。
所以,我們無需對于未來的就業形勢過分悲觀,這只是工作變革的一個過程。經濟轉型過程中,勞動力從原有的工作崗位轉移到新的崗位。某種程度上,消失的并不是工作崗位,而是有待淘汰的工種。和經濟去泡沫一樣,勞動力市場也需要去除泡沫,就業政策科學、培訓制度完善的現代社會,面對經濟轉型,彼此之間的供需關系完全能夠通過市場來加以理順。
當前面臨的“資本寒冬”是短暫的,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增長前景,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成功轉型之后,經濟活力必將重新煥發。而所謂的就業難題,屆時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有助于解決創業、就業的政策也需要不斷推出,自經濟轉型的同時也助推勞動力結構的轉變,聚焦勞動者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從而順應未來新的就業市場和多變的經濟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