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周銳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0)
傳統武術技擊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攻防技擊為主要特征的民族自衛術、健身術,以戰爭與生產需求為動力,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技擊演練和實踐為表現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競爭進入我們的世界,作為中華民族強國之術的武術則漸漸退去成為一項體育項目,然而其功能也逐漸消失成了以表演形式存在的套路項目,為了使中華武術的技擊功能得以體現和運用,受西方搏擊運動(自由搏擊、拳擊、桑勃式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的影響,我們又取傳統武術“四擊”當中的踢、打、摔、拿為主要技擊手法,以簡單有效的擊打方式進行研究了一項目前比較成熟現代技擊項目——散打。但武術的傳統技擊有其獨特的民族性,并不能以現代技擊(散打)所取代,更不能簡單地把現代技擊看成傳統武術技擊的現代化。
通過收集資料和查找文獻,對武術傳統技擊和現代技擊(散打)進行比較和分析。
3.1.1 武術傳統技擊的概念
中華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攻防技擊為主要內容,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自衛術、健身術。它最早的技擊形式是為了生存和野獸搏斗所存在,而后隨著戰爭時代的來臨,武術作為對抗、克制敵人取勝的核心,和戰爭有關的練兵所存在。再后來和平年代,武術以各種方式進入民間,其社會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一些是為了崇尚道德正義的武術家,為了除惡揚善,劫富濟貧;還有一些心術不正的為了打家劫舍,為自身謀取私利;更有些是為了養家糊口,在他們身上武術便成了江湖賣藝的謀生工具。
3.1.2 武術現代技擊的概念
現代技擊從廣泛的意義去講,當今社會已經把現代技擊看做競技體育的一部分,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將其納入在內,并以大致相同的體重和完全相同的競賽規則進行的一種比賽,如拳擊、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等等,目前在中國開展較好的主要有自由搏擊、跆拳道、泰拳、巴西柔術和中國的散打。而如今的武術套路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能算是一種競技體育,只能算是以表演形式存在的用作競技項目表演的一項運動,雖說它也有比賽規則,但大多數技擊形式并非為技擊目的所存在,而是以觀賞價值和難度要求所存在,只能算一種藝術化技擊項目。
3.2.1 傳統技擊的競技
武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的武術徒手競技是以角力手搏的形式存在,相博時,拳打腳踢,連摔帶拿,凡以巧斗力制服對方就算得勝。傳統技擊武術的發端,與原始宗教、教育、娛樂等活動也密不可分。在人類原始文化形態中,這些活動常常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社會多位一體的文化。在這些文化活動中,生產經驗、戰斗技術的傳授與練習是最重要的內容。其中的戰斗技術,常常以原始武舞的方式來體現,它融知識、技能、身體訓練和習慣的培養等為一體。從原始的生產、生存活動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術,從而演變成眾多武術流派。如以太極、八卦、形意為代表的內家拳,又以少林系列為代表的外家拳,為中國傳統武術附上神秘色彩。由于傳統武術技擊脫胎于原始的生死搏斗,更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不承認事物有什么絕對的強者、弱者,人與物皆有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只要在某種特定的情況既可以轉換,所以在競技上沒有規則方法,不分體重差別,從歷史資料來看,古時候的模式為“打擂臺”,往往不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同臺競技,各施神通,可見傷害性是肯定的。
然而現代的武術套路運動如作為一種技擊項目,一招一式過于局限性和夸張,現代技擊運動的擂臺上節奏瞬息萬變,如果按照機械套路去較量只能使之處于下風,處處挨打。
3.2.2 現代技擊的競技
現代技擊我國主要以散打、短兵、太極推手為代表項目。目前國內重要的賽事: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國際自由搏擊爭霸賽、國際泰拳爭霸賽、國際格斗對抗賽、武林風環球爭霸賽、中國真功夫、英雄傳說、昆侖決和MMA綜合格斗等等。根據我國高層人士要求武術國際傳播與推廣,弘揚中華武術,傳承民族文化,定期在全國各地舉行對抗美國職業拳擊、泰國職業泰拳、日本的K-1聯賽和其他賽事等等。雖說它出自于傳統武術,但也得益于眾多西方搏擊的身影,比較有代表性的屬拳擊,現代散打技擊受拳擊的影響,比賽過程中佩戴頭盔,拳套,甚至護具,使得比賽的安全性和觀賞性大大增加,它越來越傾向于娛樂化和商業化,形成了一套自己專門的體系,同時也出現了和傳統武術技擊不盡相同的新特征。在訓練手段上更系統化,卻又失去了傳統武術技擊的豐富性;在技擊賽事上它更統一化,但又失去了傳統武術技擊的獨特民族性。因此,傳統武術技擊中很多高深精妙的招式再也無法在現代技擊的賽場上見到,如那些以老勝少、以大勝小、以女勝男、以一個門派的招式克制另一門派的招式的場景,而現代技擊完全邁向體育化。
雖然現代散打這種競賽模式不完全能體現武術獨特的民族性,但就目前武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人們對武術的認知度上而言,這種競技方法更像是武術的一塊敲門磚能幫助武術在傳播和推廣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畢竟武術散打里的沖拳、摜拳、抄拳、側踹、掃腿等動作都來源于傳統武術。
3.3.1 傳統武術技擊訓練功法與技法
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傳統武術的技擊在功法與技法上講究的以勢守人,以氣摧人,以近制遠,以長制短,以力打弱,以柔克剛。同時,又以剛克柔,以圓防直又以直打圓,以圓制圓又以直打直,以虛擊實又以實擊虛。在應對突然的遭遇技擊圈中,又講究借地理地勢以應變擊,如地躺拳、醉拳之類;在功力上傳統武術技擊又借用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山、水等效果,如行走如風,拳密如雨,聲勢如雷,站立如松,坐立如鐘,穩如泰山,連綿如水等等,而在招式上又多憑借和效仿飛禽走獸,如白鶴晾翅,野馬分鬃,螳螂捕蟬,餓虎撲食,猴子偷桃等等。在實戰的攻防中,傳統拳術的技擊又注重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既“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既“外三合”,六合統一,處處含章法,招招見功夫,在功法上有些著名的武術家又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內外、軟硬功夫等呈現出十分豐富的內容。傳統武術技擊不十分強調觀賞價值,也不為某種賽事而作針對性的訓練,而是將武術視為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法則。
在訓練上,傳統技擊不像現代技擊那樣系統化,在整個的訓練過程中注重整體,要求氣沉丹田、通經活血遍全身,既“內外兼修”,不但要“練”更要“養”追求精神和肉體完善統一,傳統技擊的訓練方法與現代體育的精神存在區別,在某些方面更是矛盾辯證的關系。很多的招式需要習武者的悟性,用身體和內心去感受,而修煉的結果則不是太重要,修煉的本身也沒有目的性。
現代武術套路運動加上競技體育元素,雖也講究運動員“形”與“神”的結合,更多是從美學的角度和動作難度上去評價動作的好壞,按照西方人的說話,武術在他們眼里是拿著奇怪器械的“體操”,眾多的技擊動作簡單的被夸張化,夸張的被簡單化,追求美感,而失去了他的技擊意義,在精神的追求上也漸漸失去了“內外兼修”,“和諧發展”的本質,逐漸奧林匹克化。
從另一方面說,傳統武術現代化對習武者在動作的掌握上具有積極的作用,它更系統化了每一招一式,在訓練上更有理論體系的支撐,不像傳統武術靠武術家傳承不變那一套模糊的口訣去概括,更多的是靠習武者自身去體悟。
3.3.2 現代技擊訓練功法與技法
現代技擊的訓練功法與技法得益于現代科學的進步,更具有科學性和系統化。由于比賽場地,時間,規則的限制和統一,攻擊對手更講究的是實際效益,這就要求自身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對此現代技擊也失去了許多武術傳統技擊里精妙的招式和手法,只取其拳、腿、摔為主要的進攻方式。如太極拳中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亦如形意拳中劈、崩、鉆、炮、橫此五行也。還有眾多的門派獨特招式由于比賽時間和節奏的關系,難以“運氣蓄力”,更難以發出十足的內勁。
現代技擊則以力量和體能為基礎,以最大限度和效率制服敵手為勝,有時常常要突破體力的極限,靠意志力去取勝,更遵循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
在訓練功法上,散打運動講究的是針對性訓練,不注重整體,在技法上吸收了西方的各種搏擊、格斗、拳術技擊的外在招式,但未能在散打運動員身上形成像傳統武術那樣“整體統一”,“內外兼修”效果,沒有一定法則和規矩,無論是攻擊還是防守方法全憑運動員的主觀愿望去揣測和想象而施之。故運用時身體名副其實的顯示為“散”。
另一方面,現代技擊訓練的節奏激烈,在呼吸方面,不注重“氣沉丹田”一說,具觀察和實踐,多數運動員在快節奏的訓練和實戰中,呼吸僅達胸腔或上腹,這種“膚淺”的呼吸方式造成了散打攻防運動中易產生呼吸急促,氣喘吁吁的現象,不能堅持長時間的搏斗而不易于有效的發揮拳腳的效用。
從另一方面講,散打運動重在“散”,古話有“無招勝有招”,這又符合傳統武術思想觀念。雖招式上不勝傳統技擊豐富多彩,但能將五拳七腿簡單的動作最大化的運用到實戰之中可謂精妙,又因實戰中注重運動員靈活的步伐,攻防意識的轉化,精神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這其中也不失傳統武術中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再則在戰術上,散打運動也多半采用兵家常識,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敢打必勝,膽氣為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都與傳統武術技擊不相矛盾有異曲同工之妙。
3.4.1 傳統技擊的理論和觀念
傳統技擊的理論核心可謂集中國傳統哲學于一身,因而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它是儒、釋、道三家哲學在人體內外的闡釋。如八卦掌講究陰陽對立統一,形意拳一招一式為五行相生相克,太極拳處處含圓,或是禮、儀、仁、信、智的武德方面,都符合不偏不倚的儒家思想,不僅僅含有“中庸”之理,也不強調體能的極限與練功的目的。傳統技擊的修煉過程又注重心無雜念,艱苦修行,存正去邪,這又與佛家的思想相符合。同時傳統技擊的修煉又追求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主張模仿自然現象和自然界的動物。
另有古話:“拳起于易,理成于醫”,傳統武術又建立在中醫的理論上,它建立在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說,臟象說等等為基本的練功理論。講究內在的精、氣、神和外在的表象統一,便將這種整體觀和陰陽辯證完全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
3.4.2 現代技擊的理論和觀念
現代技擊則是建立在生物力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西方醫學、運動心理學等等學科的基礎上所創立的,他以人物的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觀念上更科學更系統,在訓練上更直接更有針對性,在嚴謹的科學指導下,在競技上更突出“技”的重要性,更強調勝負的意義,乃至個人和民族的榮譽感,那種以習武修身養性,領悟人生境界的意義越來越被人們淡漠,但現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現代技擊作為一種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更具有他獨特一面。
3.5.1 傳統技擊的傳播和推廣形式
由于人類生存和戰爭的需要,武術進入人們的世界,早在原始的軍事訓練活動中就引用了武術與舞武,而后明間出現角力手博,據考古自漢代就有百戲畫像磚,期間唐、宋、元、明、清武術在明間的傳播興衰起伏,更是引伸出各種流派獨門絕技,為武術覆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但同時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封閉性,門派各有自己的規矩,自家門派的功夫是絕對不傳外人的,有的甚至傳男不傳女,這給武術的傳播和推廣方面帶來了巨大的阻礙,導致很多獨門絕技失傳。
1927年,張之江等人向國民政府申請獲準把“武術”改為“國術”,使之與國徽、國旗、國歌、國畫齊名,武術的推廣才算被社會和學校重視,而后因電影《少林寺》更是引起一波習武熱潮。經過歷史和年代的考驗與消磨,往日傳統武術的封閉性和神秘感也從人們眼中漸漸消失。直至今日,傳統武術“技擊”的推廣大多數以武術套路競技和表演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視野,而往日的技擊則少之又少,傳統武術“技擊”的社會性又被重新定義,它的觀賞性、娛樂性和保健性大大掩蓋了它原本的技擊性,尤其是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代社會,人們更注重健康,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武術深受人們的喜好,全國各地也將其納入教材,在網絡和信息時代的來臨,同時也為武術的推廣和傳播起到了如虎添翼之功效。
但在國際上,傳統武術還未被人們完全認可,尤其是在這個奧林匹克化的年代里,西方學者總是不能理解這種中國傳統的奇怪“體操”,又或是項目與項目之間的沖突導致“傳統武術”在國際奧林匹克的地位受到阻礙。
3.5.2 現代技擊的傳播和推廣形式
自傳統武術失去了它的技擊意義以另一種社會性質存在,散打便成為傳統武術的徒手技擊項目。早在1975年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秦墓中就出有關“手博”的彩繪,這算是散打最初的形式。
1952年,武術被正式列為推廣項目,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推廣,散打只在民間所流傳。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體委在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開始試點開展散手運動,以便取得經驗后逐步向全國推廣。經過10多年的推廣摸索,1987年,在日本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武術開始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項目。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經過五年的研討與籌備,在世界各洲際武術聯合會成立的基礎上,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以后每兩年舉辦一次。1994年,國際武聯被世界單項體育聯合會正式接納入會,從而進一步確立了武術比賽的國際體育地位。
時至今日,作為傳統武術徒手技擊最好的詮釋產物——散打的推廣仍處于尷尬的階段,媒體,網絡雖大力推崇傳統武術的技擊,但多數只是拘于形式和口號上。這其中也不亞于西方眾多搏擊流派對它的沖擊,如拳擊,泰拳,自由搏擊,跆拳道。眾多80后、90后也只是通過前幾年比較火爆的散打王柳海龍得知散打為何種技擊,更有80后、90后不知道散打為何種體育運動,只知道它很暴力,更別提知道它屬于中國武術的范疇。這直接造成了散打這一項目的發展受到阻礙,而在國際奧林匹克中的命運也難逃和武術套路一樣處處受阻。
綜上所述,傳統徒手技擊和現代技擊(散打)雖為同一項目——傳統武術所生,但無論在各個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武術傳統技擊更看重“人”而現代技擊相對而言更突出“競”,他們產生的差異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發展所決定,隨著社會發展,兩者的關系也漸漸脫節,而在推廣和傳播方面,武術套路似乎略勝一籌,這也得益于社會發展的現狀,雖在使用價值上,如今所謂的“傳統武術”比不上散打,但在這個“和平”又沒有戰爭的時代,人們更欣賞它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健身性。
造成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去追溯原因。首先,應從從事武術教育者和習武者本身去改變,在訓練中的過程中,兩者都應遵循傳統武術的本質,武術套路的演練應為散打而服務,散打的實戰技擊則應為武術套路而應用,兩者應從多方面的角度去互補,如在訓練的過程中,散打運動員可增加調息導引的訓練以應對節奏激烈的競賽,散打套路動作的創編使其更具有動作的多樣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在思想行動上多進行武德方面的教育,使其風氣在社會上能得到改善等等。
在武術套路的訓練過程中,多增加實戰方面的喂招拆招甚至實戰,增加武術套路的實用性;使其二者發展處于平穩階段形成完整統一的武術體系,習武者本身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使命感,在從事此項目的同時以它作為自己終生的指導方向,表里如一呈現出一股浩然之氣,以此共存“和諧發展”將傳統武術無論在實戰應用上,還是套路演練上,或是在社會為人處事上更突顯民族特色,更具有使用價值和影響力才是目前我們這代人應該做的。
因此,對傳統徒手技擊和現代技擊(散打)的區別研究,決不能固守自封,厚古薄今,崇洋媚外,而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發展論來認識和分析它,古為中用,洋為中用,科學創新,規范改革,對推進傳統徒手技擊模式演進與現代技擊(散打)發展進行探究,才能促使傳統徒手技擊和現代技擊(散打)健康、創新、穩步向前推進發展。
[1]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60.
[2]江百龍.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4]溫 力.原始人的技擊需要促使了武術的產生[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3).
[5]王 崗.質疑;“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8-34.
[6]江百龍,余水清,黃治武.競技武術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99.
[7]王 崗,趙 岷,吳永宏.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文化差異[J].體育史,2000(3):7-9.
[8]朱 君. 論武術的本質和質變 [J]. 體育科學,2013(1):84-88.
[9]駱紅斌.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的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4).
[10]彭 鵬,等.現代武術技擊之思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1):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