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凱,李慶賢,張守峰,項軍,張智勇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帶鋼廠,遼寧 鞍山 114021)
當前,鋼鐵行業(y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因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已成為各大鋼鐵企業(yè)當務之急。鞍鋼熱軋帶鋼廠1700生產線是我國較早建成投產的熱軋生產線之一,其軋輥消耗2012年初為16元/t,成為嚴重制約熱軋生產降低成本的主要因素。為此,鞍鋼熱軋廠針對1700生產線生產工藝特點,結合實際,對影響輥耗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在采用常規(guī)降輥耗方法基礎上,制定了特殊的降輥耗措施,實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受原始軋機設計限制,1700生產線控制板形及降低輥耗的工藝設備比較簡單。1700生產線精軋共有6個精軋機架,無精軋立輥,受軋制穩(wěn)定性影響,高速鋼軋輥只應用到前兩個機架上,竄輥只應用到后4個機架上。只能通過延長軋制公里數(shù)、應用竄輥、工藝潤滑等常規(guī)手段降低輥耗。由于1700生產線軋輥冷卻水容量小,為防止出現(xiàn)麻點質量缺陷,對含鋁鋼等部分鋼種,軋制公里數(shù)必須控制在50 km以內;為提高軋制的穩(wěn)定性,必須保證設備精度,另外投入設備維護費用,因此絕對降成本效果不理想。
常規(guī)降低輥耗方法包括采用新的耐磨軋輥材質,增加輥縫冷卻和熱軋油工藝潤滑,改善軋輥表面質量,降低軋輥磨損;采用工作輥橫移方式均勻磨損,延長軋制周期;通過加嚴設備間隙提高軋制穩(wěn)定性,降低生產事故造成的輥耗等。
采用新的軋輥材質可直接提升軋輥在機性能,降低輥耗。在熱軋生產中,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高速鋼軋輥,該材質軋輥具有熱穩(wěn)定性和抗高溫耐磨性,在軋輥表面有一層氧化膜,可降低軋輥與板帶之間的摩擦,同時具備高溫高硬度的特點[1]。在1700生產線實際生產中,高速鋼軋輥應用在F1和F2機架,其在機周期最高到10次,具有顯著的技術和經(jīng)濟效益。
熱軋板帶在生產過程中加入潤滑劑(通常是熱軋油)可以起到減少軋輥磨損、改善軋輥表面質量、降低軋制力的作用[2]。1700生產線采用熱軋油潤滑工作輥后,軋輥表面質量明顯提高,高速鋼軋輥的在機周期延長到6周期,下機表面粗糙度小于4.5 Ra。1700生產線不同軋制周期軋輥下機表面粗糙度見圖1。日立軋輥在機7周期后下機表面粗糙度仍小于3.0 Ra(圖1(b))。投入工藝潤滑后降低了軋制力,1700生產線精軋熱軋油投入使用前后軋制力變化幅度在15%左右,見圖2。
均勻軋輥磨損是降低軋輥的另一種有效手段。1700生產線在F3~F6機架采用工作輥竄輥工藝,并配置了相應的LVC輥型、ASPW輥型(錐形輥),均勻軋輥磨損,減少了由于同寬公里數(shù)軋制過長產生的“貓耳朵”缺陷。
為了避免板帶表面產生質量缺陷,精軋機組每發(fā)生一次生產事故,都必須更換工作輥,對于軋輥降耗不利,因此必須控制生產事故的發(fā)生。為此,1700生產線加強了設備精度的管理,設備精度加嚴管理表見表1。
從表1中可見,1700生產線通過加強設備精度管理,尤其是軋輥軸承箱與軋機牌坊之間間隙的管理,避免了由于間隙過大,產生軸向力,致使帶鋼穿帶側彎,撞擊到導尺護板,發(fā)生事故。
輥芯、結合層、工作層組成了軋輥的內外三層結構,起軋制作用的是工作層,但在購買軋輥時是按軋輥整體重量計算的,因此增加有效工作層是提高軋輥使用壽命,降低輥耗的有效手段。

表1 設備精度加嚴管理表
改變軋輥原有結構尺寸,涉及軋機配合裝機系統(tǒng)問題較多。首先是軋機運行機構,如軋輥提升輥道空間、平衡缸的液壓行程、工作輥與牌坊滑板的配合間隙和軋制線標高等都必須得到滿足。工作輥輥徑與軋制線標高和平衡缸液壓行程關系圖見圖3。
圖3(a)為工作輥最大輥徑Φ675 mm時軋制線標高和下平衡液壓缸行程富余量變化情況,保證液壓缸行程富余量留有5 mm最小下限時,軋制線標高必須保持在+820 mm以上,最小輥徑為660 mm;圖3(b)為工作輥最大輥徑Φ670 mm時軋制線標高和下平衡液壓缸行程富余量變化情況,液壓缸行程富余量同樣留有同樣5 mm最小下限時,軋制線標高可保持在+815 mm以上,最小輥徑為Φ650 mm,其回旋空間更大一些。
圖4為原工作輥設計輥徑Φ650/Φ615 mm的連接軸擺動角度,設計連接軸鉸點長度(3 200±150)mm,換上輥時的提升角度為1.88°,上下限工作角度最大為0.58°。如工作輥輥徑由Φ650 mm增加到Φ680 mm,上工作輥擺角增加0.54°,換上輥時的提升角度達到2.42°,上下限工作時最大角度達1.1°,傳遞效率為55%左右。
從圖4可見,原上下工作輥中心距L為690 mm,輥徑增大后,上下輥半徑和為680 mm,輥縫間距則剩余10 mm。這表明軋制最厚鋼板時輥縫間距只能是10 mm,而工藝規(guī)程規(guī)定最大為12.0 mm。如果輥徑控制在Φ670 mm,輥縫間距則剩余20 mm;輥徑控制在Φ675 mm,輥縫間距則剩余15 mm。綜合連接軸情況,將輥徑控制在Φ670 mm。
其次,輥徑增大后,對軋機的剛度和負荷的分配等必須考慮,對薄材軋制穩(wěn)定性的影響也要考慮進去。從Φ670 mm大輥徑工作輥在機試驗情況看,軋制2.75 mm厚度薄材,寬度1 277 mm時,頭部沖擊電流有時超限,但其軋制力與原小輥徑工作輥時基本一致,都在2 000~1 900 t之間。
在對1700生產線F3~F6精軋工作輥進行分析后,最終確定工作輥直徑由665 mm增加到670 mm,如果增加到675 mm,相當于將軋輥的使用價值提高了20%(原輥徑使用范圍為615~665 mm,有效輥徑范圍50 mm),但是需改進部分設備結構,投資較高。具體措施如下:
(1)下工作輥液壓平衡缸與軸承座接觸處加墊增高5.0 mm。
(2)上工作輥液壓平衡缸與軸承座接觸處加墊增高10.0 mm。
(3)工作輥輥徑調整幅度限定為Φ675~Φ660 mm,輥面標高范圍+820~835 mm。
(4)調整上接軸夾緊間距,間距從660 mm提高到685 mm,以滿足扁頭套與工作輥軸頭對中要求。
(5)工作輥軸承座定位銷高度提高25 mm。
提高軋輥的冷卻效果,最基礎的工作是對生產過程中的密封元件——切水板進行精心點檢維護,發(fā)現(xiàn)切水板有缺損,必須馬上更換。因此,檢測切水板是否具有好的密封效果十分重要。
圖5為一種將軋輥涂上顏料,裝機后不噴水轉車,檢驗切水板密封效果的方法。圖5(a)中,在輥身涂抹一種紫色的滲透劑,該物質顏色鮮明易于檢查辨認;圖5(b)顯示,涂抹滲透劑的軋輥推入軋機轉車(不噴軋輥冷卻水)后,輥身殘留的絲帶狀滲透劑顯示了切水板的缺損狀態(tài);圖5(c)顯示的是破損的切水板。
對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意外原因造成斷輥事故而報廢的軋輥,可以再次利用。斷輥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從輥身發(fā)生斷裂,這種斷輥一般不可修復;另一種是從輥徑處發(fā)生斷裂,可重新澆鑄一個新的輥頭,繼續(xù)上機使用。軋輥斷輥及重鑄的照片見圖6。
2013年以來,通過分析生產過程中影響軋輥消耗的因素,采取提高軋輥冷卻能力、降低軋制力、增加軋輥有效輥徑和斷輥重鑄等措施,鞍鋼熱軋帶鋼廠1700生產線輥耗持續(xù)下降,軋輥噸鋼消耗從 0.6 kg降到0.45 kg,2012~2013年軋輥消耗趨勢見圖7。
其中只增加軋輥有效輥徑一項,每年就可為熱軋帶鋼廠創(chuàng)效359萬元,降低噸鋼成本1.8元。
(1)采用新軋輥材質、熱軋油投入、工作輥橫移等措施,可以減輕軋輥磨損,延長軋制周期。
(2)增加軋輥有效輥徑,可以減少精軋卡鋼等事故的發(fā)生,有效降低軋輥單位輥耗。
(3)提高切水板密封檢測能力,可以保證軋輥良好的冷卻效果,延長軋輥在機時間。
(4)采用斷輥重鑄續(xù)接技術,可以將廢輥重新利用,變廢為寶,對降低輥耗起到輔助作用。
[1] 韓翔.高速鋼復合軋輥材料及制造技術的研究進展[J].熱加工工藝,2013,42(18):10-12.
[2] 吳迪,王國棟.熱軋潤滑機理及其出現(xiàn)和應用的背景[J].軋鋼,2001,18(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