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藍
近幾年,一個“80后”團隊創辦的云南餐廳出現在了餐飲人的視線內,他們2009年成立北京心正意誠餐飲有限公司,孕育出了這個深受北京年輕消費群體喜愛的云南館子——云海肴。云海肴也像一個傳播云南菜品、云南文化的窗口,帶來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也帶給了這個團隊寶貴的經驗財富。
第一階段:生存下來
誰都知道后海是云海肴第一家店誕生的地方,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從第一家店到第二家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當云海肴的四位當家聚在后海時,看到的是銀錠橋頭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堵得水泄不通,那時正值后海旺季。“我們租的小樓就在百年老字號烤肉季的隔壁,當時覺得一定發定了,這么好的地方一定要拿下,房租不是問題,最重要是人流量要夠。”很迅速的,幾個人在4月份談下了裝修合同,10月份遍開始正式經營,而這時,后海已從夏季走入了秋冬季節。天氣開始冷了,誰也沒有想到后海的冬天是這個樣子:湖面結冰,連旅行團都不再關顧。后海這個地方太有特點了,東西做得再難吃也會每天排隊,但到了冬天,就是做再多營銷也抓不到顧客。云海肴的創業團隊發現了一個問題——云海肴整體定位與后海不符。后海地域性太強,因為屬于北京知名度較高的景點,所以其流水主要依靠旅游帶動。絕大部分顧客來到這里更多是想品嘗到北京當地的烤鴨、涮肉等,像烤肉季、九門小吃在后海區域十分火爆。而云海肴作為一家云南菜開在那里,外地游客并不感冒。意識到了選址失誤的云海肴團隊開業后幾乎每個月都會虧損8萬至10萬元,長達半年時間的虧損讓創始人們急得焦頭爛額,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找資金填補虧損、結供應商貨款、給員工發放工資等。那時他們所想的只有一件事:熬過這一個冬天,后海的夏天肯定會是一個旺季。的確4月份的后海人開始多起來,云海肴也基本通過旺季扭轉了虧損的局勢,但淡旺季的差距,使這第一家店一直處于收支平衡的狀態。
第二個階段:肯定自己
做第二家店之前,云海肴的創業團隊尤其對于選址進行了了解和觀察。他們發現,“購物中心”在當時是一個很新穎的詞匯,而與此同時,年輕人的消費模式也開始發生了改變。因為品牌名氣不大,云海肴進駐購物中心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相比其他餐飲品牌每平方米1.5元的房租,云海肴談下的房租是每平米7.5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云海肴團隊憑借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十分自信地選擇進駐了商場。
從開業第一天開始,云海肴中關村店就開始排隊,一直持續到現在有5年之久了。也是從這家店開始,更加堅定了云海肴和shopping mall合作的路線,可以說其品牌的崛起和購物中心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適時地調整了自己的市場定位,到了第三年,云海肴找準自身的運營模式,跟隨購物中心進行市場開拓,第三年同時開設5家店面,第四年是7-10家,后來每年基本上成倍增長,屬于云海肴發力和成長較快的階段。
第三階段:搭建平臺
云海肴未來有兩大目標,一是希望有一天能做到走出國門,代表云南菜去和世界級的餐飲品牌PK一下。二是的通過企業平臺為1000多名員工和以后更多加入到云海肴企業的員工,搭建更好的平臺。正如云海肴的企業文化一樣:顧客第一,團隊為根,以奮斗者為本。而現在,云海肴要做的,就是再扎實一些,基礎再打牢固一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