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法。就高年段的語文教學來說,高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時,我們需要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通過“主問題”引領個性解讀,用“巧問題”激發多維思考,借“難問題” 拓展思維深度。充分發揮問題的功效,實現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升。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高年段的語文教學來說,高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教學時,我們需要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不斷地訓練,形成學生自己的自學能力,奠定“覺悟之基”。
一、“主問題”一馬當先,引領個性解讀
在學習大段的語言文字時,“主問題”可以帶動學生對課文整體解讀。我們可以從文本中凸顯的主要矛盾入手設計“主問題”,這樣既可以對課堂的活動和教學內容有較強的牽引力,又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講述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癡迷昆蟲的故事。文章并不難懂,可要讓學生細細地走進文本,讀出畫面,讀出情感還需要老師的引導。為了讓學生讀好第一個小故事,備課時,我做了幾個設計。若這么提問:“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第二和第三小節,看看你會產生什么疑惑?”這樣學生一定會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去讀書。可是,這個故事本身并沒有太多的難懂點,硬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是牽強附會,無疑而問。提問“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你眼前仿佛出現什么樣的情景?”學生會在讀書時努力讀出畫面,卻只是畫面,而忽略對于文字的感悟。而這兩段關鍵是讓學生在讀課文時通過他的話語,觀察到的紡織娘的樣子、歌聲,以及他三天的等待去體悟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讀書,我提出問題:你從哪里讀出了法布爾對于紡織娘的喜愛與著 迷?這樣,學生會很自覺地把這段文字分成多個場景,邊讀邊品味文字邊想象。
教師需要發揮“主提問”的指向性,讓學生去充分地讀書,深入文字中去,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收獲來。
二、“巧問題”穿針引線,激發多維思考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樣課堂提問也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活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問題要難易適中,要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好問題的“度”。
在《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第一個故事“捉紡織娘”,體會法布爾癡迷昆蟲時,我開始設計的問題是“在法布爾的心中,那是一只( )的紡織娘?”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再次讀書。可問題出現了,學生無法將他所體會的信息提煉成短語完成填寫。于是,答案只能是:“在法布爾的心中,那是一只(美麗)的紡織娘” “在法布爾的心中,那是一只(會唱歌)的紡織娘”,僅此而已,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在完成問題的同時,學生會把法布爾忽視了,把語文學習變成了單調機械的填空練習。
基于這種考慮,我把問題變成“請同學們再好好讀這段文字,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這樣的問題變得很有自主性和發散性。通過讀書,學生很快讀出“從法布爾的話語中體會到他捉到紡織娘時很興奮”“紡織娘很漂亮”“在法布爾心中紡織娘是位嗓音動聽的歌唱家”“法布爾捉紡織娘很不容易”這些不同的體會。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完成填空。于是有了“在法布爾的心中,那是一只(得來不易)的紡織娘” “在法布爾的心中,那是一只(有著動人歌喉)的紡織娘”這樣的生動答案。
三、“難問題”推波助瀾,拓展思維深度
在教學中,教師對某一問題關鍵處或疑難處的深入提問,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直面問題的本質。
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為了讓學生有語言表達上的鍛煉,我設計了出示法布爾圖片,讓學生對法布爾說幾句話。可課上同學們的反應卻讓我始料未及,有的說:“法布爾,你太喜愛昆蟲了,我要向你學習。”有的說:“法布爾,你衣袋里裝滿了昆蟲,你也要注意安全啊。”學習了課文,到頭來卻回到了原點。怪誰?怪老師的問題設計得不好。是啊,離開了文本,面對塑像,孩子們能說的只有這些了。在學習到這里時,我們的問題應該對全文有關照,拋棄假大空的問題,不必指望學生說“我們要學習他的執著精神……”于是,我把問題改成“學到這兒,老師不禁想問:是什么讓法布爾達到這成就?”問題看似有些難度,其實仍然貼近文本。學生開始會不知道怎么回答,慢慢地有一個舉手:“我覺得是他從小對昆蟲的喜愛……”“從哪里看出來?”“……”又一個回答:“我覺得是他一直堅持……”漸漸地,回答精彩了。通過對這個“難問題”的回答,孩子們再次回顧了課文,對文本、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有了整體的認識,有助于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實現提升。
美國學者大衛·博金斯說:“我們并不欠缺知識,我們非常欠缺的是運用知識,欠缺的是思考性學習。”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發展學生思維,理應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使命。優化課堂提問,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不光是每位語文教師應有的業務素質,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和碰撞中,迸發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把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得轟轟烈烈、豐富多彩、個性張揚、百家爭鳴。用好問題,幫助學生觸碰文本關鍵,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攻破思維的壁壘,同時我們也可以沖破教學的壁壘,“問” 出語文課堂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包逢祺.走出無效提問的誤區[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1(2).
[3] 陳勇.淺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把握[J].教育論壇,2011(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