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的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嚴重脫離了生活,也正是偏離了人文性的一面,使得語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要使語文煥發活力,就要把生活引進語文。
【關鍵詞】生活的常識;生活的經驗;生活的真理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讀小學時,遇到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教學生記圓周率,他引用了順口溜:“山頂一去一壺酒,二鹿舞三舞”。我們頓時覺得數學原來也是趣味十足的。數學可以引進生活中的順口溜,那么語文呢?長期以來,由于太過于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的教學喪失了獨立性,嚴重脫離了生活。學習古詩,習慣于強調名句誦讀,至于詩歌的平仄、對仗之美,學生倒是麻木得令人揪心;學習古文,只是記住幾個常用的句子和詞匯,至于曹操為什么叫魏武帝,為什么會有閨怨詞一說,就很少有學生知道了。其根源在于語文的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嚴重脫離了生活,使得語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一、把生活引進語文的必要性
把生活引進語文是十分有效的教學策略,它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性和語文的學科性質: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也就意味著語文老師不僅要教字詞句,還要傳承文化思想,寄托民族感情,傳遞思維方式。
語文體現為一種思想,有了生活鋪墊,才有了生存的依托和發展的背景。當你把“生活”引入語文時,也就把這種思想完美地傳遞下去了。岳飛是令人崇敬的人物。一首《滿江紅》道盡了對昏庸帝王的不滿,牽動了千千萬萬顆渴望收復中原的雄心。因此,教師們講到《滿江紅》,不能不講到南宋的歷史,不能不涉及岳飛的生活。
語文體現為一種感情,有了生活做引子,它顯得更加感人,充滿活力。當教師把語文引入生活時,也就讓這種感情復活了。自古以來,思鄉是游子的一種痛。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道盡了千古離人的心愿。當教師把這種心愿和學生的體驗相結合時,學生們也就體會到了詩歌當中的愛憎之情,并陶冶了情操。
語文還體現為一種思維方式。語文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感性認識,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向學生傳授時,它首先為感性的形象,然后會演化為一個個生活的實例。因此,語文的學習,它需要觀察,需要介入生活、評價生活。當教師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的感受和生活的經驗,就教活了語文,學生也學活了語文。
二、引進生活中的哪些內容
一是把生活的常識引入。講到古詩,不能單單看字面上的含義,還要看古代的風俗民情。以王維的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因為古代有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的習俗,才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名句,才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遺憾。而單純講古人如何登高,如何思鄉都顯得太突兀。
二是把生活的經驗引入語文。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感悟,而離開了生活經驗的感悟,也只是空中樓閣。在學《魏武將見匈奴使》[1]一文時,由于生活閱歷不夠,學生只體會到了曹操兇殘的一面,而無法體會到他的無奈。因為國家政體的差異和時代的差異,現代的社會,君主專制的國家少有見聞了,要去理解曹操的行為會顯得比較難,而曹操為什么稱作魏武帝也一樣。
三是把生活的真理引入語文。杜甫這樣評價李白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因為它傳遞了生活的真理。而為什么杜甫的詩歌被評價為律詩的集大成者,地位遠在李白之上,因為杜甫的詩歌是時代的最強音和最完美的形式的結合。須知,戰爭是人類都厭倦的,所以杜甫的一首《春望》:“家書抵萬金”,不顯得夸大其詞,他抒發的國仇家恨也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須知,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的共性,是時代弘揚的主題。所以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叩響了人類的心弦。
正因為這樣,說到語文不能離開真理的傳授。對親情的歌頌,對愛情的贊美,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也作為永恒不變的話題,讓世人傳誦不斷。也正是因為把生活的真理引入了語文,才把語文的人文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三、把生活引進語文的注意事項
首先要突出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初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蒹葭》,他們知道了對愛情的追求,教師不必強調學生也有類似的經歷,才能準確地感知。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可以通過解讀字詞句,或者借助平時的觀察、巧用電視電影等媒體的方式。
其次要突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是有一定基礎的。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的因素。一個終年生活在南方的學生,他從來沒有到過北方,就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木蘭詩》中“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寒冷程度。為了把學生帶進這樣的情境,可以引入北方邊疆的相關圖片;或者學生平時看《新聞聯播》中介紹的天氣預報情況。
第三要突出學生的思維方式。初中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強烈,教師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學習。比如講解《秋天》的時候,不必要對少女思戀圖做過于詳細的講評,可以由學生來朗讀。學生的生活中有著和這樣類似的心思,如果不方便說出來但可以用筆寫出來。這就是最為真實的生活了。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生活也是千變萬化的,而把“生活”引進語文,也應該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把準時代的脈搏,只有這樣,才算抓住了生活的本質。綜上所述,把生活引進語文,作為教師也該了解生活,熱愛生活,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易維農.新編初中文言文譯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謝世英,女,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第二中學。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