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彬
【摘要】在教學中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授課上做到三個至少:至少一個學生自學內容,至少一個學生自己找問題的環節,至少有一個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 。
【關鍵詞】自學;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老師主要起一個引導作用。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要做到實實在在的以學生為主,老師少說,學生完全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學生完全參與到學習當中,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應該保證每節新授課都做到以下三個至少。
一、至少一個學生自學內容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這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而在課堂中的至少一個學生自學內容,是指在新授課中給學生一個自學的內容。
案例: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鳥的天堂》一文教學,要求學習自學生字。學生一開始有模有樣的看字,整個課堂是讀字的聲音,接著就越來越安靜,我心想這么快就學完了,肯定沒什么成效。于是就開始讓學生做學習匯報。一個學生先是把與“浙”字字音相同的字寫出來,然后再說這個字的結構以及去掉三點水又是什么字;緊接著下一個學生給“稍”字換偏旁,寫出了“俏、悄、消、捎、哨、梢”這些字;后面還有學生講起“臀”字的字義,通過字義來學習生字。學生匯報過后,我再稍作歸納總結,關于生字的學習,學生就學得很扎實了。
就這樣讓學生自學,既省時,又讓學生自己動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學生自學,讓他們懂得積累、歸納,甚至在學習下一課時為了講出更多的形近字,或是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博學,學生都會提前查字典學習生字。
二、至少一個學生自己找問題的環節
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案例: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提問,根據所看課題提問。緊接著問題就開始一個接一個了,“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在呼什么?”除了這些問題,還有學生提到:“為什么是一個?”“什么是呼聲?”“他在喊么?”“為什么是中國孩子?”等問題。有了這些問題的鋪墊,再去學習課文就顯得有趣多了。
提問并不會分問題的好壞、對錯。只要孩子們能提出一個個問題時,就是很好的開始,不論問題本身是否有意義,但都是從她們腦袋里蹦出來的,既然產生了,那自然就有意義。
通過看課題提問,讓學生自己去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完全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達到由我主學的效果。
三、至少有一個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
鄧克爾曾說解決問題是一個過程和行動,每當不能通過簡單的行動從一種情境達到另一種需要的情境時,就要求助于思考。這種思考的任務是設計某種行動,這種行動能使其從當前的情境達到需要的情境。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提問:你認為這個青年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把問題拋給學生,剩下的就由學生自己解決。最后學生通過不斷地品讀課文,從而認識這位青年。
通過一個問題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在教學中具有長遠性和可持續性,不僅是完成當前學習的任務,更多的是對后續學習的積累。問題的解決將獲得該問題的結果,即當前學習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今后學習的經驗。所以在課堂上有一個讓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至關重要和必要的。
在老師的堅持引領下,讓“三個至少”出現在每一次新授課上,讓學生養成自主參與、提前思考的好習慣。當然要達到好的效果,老師的引導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停留在老師教的教學情形下,很多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都是習慣性接受,并不會進入大腦思考。如果要求學生自己去學去解決的時候,讓他們自學,讓他們找問題,讓他們解決問題,他們的小腦袋就開始運作了。這也就體現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劉群.以最大的責任心辦教育[J].人民教育,2012(2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