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璨
【摘要】自偏誤分析理論引入對外漢字教學以后,許多學者運用這一理論從不同側面、多種角度對外國學習者漢字偏誤情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對近30年來關于對外漢字偏誤分析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梳理,以了解此方面的具體研究情況,為以后對對外漢字偏誤研究和對外漢字教學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對外漢字偏誤分析;研究成果;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偏誤分析,是指通過分析學習者語言偏誤來觀察和分析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習得過程研究和習得機制的研究方法。國內的偏誤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魯健驥發表的《中介與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此后學者們將偏誤分析理論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一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也運用偏誤分析理論從不同側面、多種角度對外國學習者漢字偏誤情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語料收集
語料是進行偏誤研究的基礎,但是收集語料的方法卻存在著不同,并且收集偏誤語料的途徑直接影響到偏誤分析所得結論。
吳英成(1991)以新加坡某學校高一學生的聽寫短文為語料,研究結果發現,此階段學習者的錯字明顯少于別字的情況。安然、單韻鳴(2006),徐彩華、劉芳與馮麗萍(2007),郝美玲、范慧琴(2008)等以實驗的方式收集了學習者的實驗測試語料。安然、單韻鳴(2006)要求10名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書寫規定的8個漢字,觀察發現學習者書寫的偏誤情況呈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有的偏誤十分相似。使用以上方法收集語料時可控性較強,且語料較統一。
通過語料庫收集語料,是目前學術界較為提倡和流行的另一種方法。利用語料庫可以收集到更為全面的語料。劉曉麗(2011)、梁智智(2012)、劉麗媛(2013)等都基于北京語言大學的“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的語料進行了各自的研究。其中,劉曉麗對北京語言大學的“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日本留學生的漢字偏誤進行了分析,她指出日本學生常見的漢字偏誤主要有誤寫日語漢字、中日“拼合體”、別字三種類型。劉麗媛從魯東大學“國別化漢語中介語語料庫——韓國留學生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收集了研究語料,對其偏誤類型進行了總結加舉例說明。
二、研究對象
隨著漢語熱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在學習漢語和漢字。不同的學習者因為母語背景或地域位置的不同,所以在學習漢字時難免會呈現出不同的偏誤情況。于是,學者們開始根據學習者的母語背景,或針對某地區、某國學生進行具體的研究。
高萬麗(1998),江新、柳燕梅(2004),尉萬傳、畢艷霞(2006),陸瑾(2014)等學者均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漢字偏誤情況進行了研究。高萬麗從筆畫、部首、部件、語音幾個方面分析了英國某大學東亞系漢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的漢字偏誤情況。陸瑾以拉美兒童為對象,研究得出了初級階段學生的漢字偏誤分為筆畫、部件、結構和形近四個方面和筆畫書寫難點在于筆畫的折及折的變形以及撇和捺的結論。
陳紱(2001)、陳建萍(2008)、武氏江(2012)、劉鳳芹(2013)等都以漢字文化圈學習者為對象進行了研究。陳紱以日本留學生為研究對象,搜集了中級水平的學生的相關偏誤,將其分為誤寫日語漢字、別字、錯字三類,并指出第一類偏誤是日本留學生所特有的,而這是由于日語漢字負遷移所造成的。劉鳳芹以中高級韓國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韓國學生在中高階段學習階段,漢字的偏誤主要集中在音同、音近別字,所以要注意加強同音字的教學。
三、研究主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們對漢字特點研究不斷地深入,有從宏觀整體的角度進行研究,也有針對具體漢字構成要素或漢字某一特點的研究。
杜同惠(1993)以自己多年教學實踐中搜集的留學生書寫漢字方面偏誤為語料,對其進行了具體的歸類,并分析了這些偏誤的原因以及糾正方法。施正宇(2000)以正字法為依據,將拼音背景學習者的偏誤分為了非字、假字和別字三大類,予以了舉例說明,并強調要加強漢字筆畫的教學和漢字形體拓撲性質的認識。
郭圣林(2008)、朱華平(2013)、盛繼艷(2013)、井甜甜(2014)等學者從筆畫這一漢字重要構成要素的角度,對外國學習者的漢字偏誤情況進行了研究。郭圣林將外國學生筆畫偏誤分為筆形偏誤、筆向偏誤、筆際關系偏誤、筆畫數目偏誤四種類型,同時提出在教學中應關注不同文字之間、相似筆形之間的對比。盛繼艷對留學生漢字筆順偏誤進行了全面考察與歸類分析,研究得出了筆向的規范與否對漢字成品正確性的影響最為顯著,折筆其次,順序影響不顯著的結論。
“部件”是對外漢字教學出現后,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的一個術語。許多學者認為“部件”在對外漢字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肖奚強(2002)從部件的角度,對成系統的漢字偏誤分為了部件的改換、部件的增損、部件的變形與變位三個方面。郝美玲、范慧琴(2008)考察了部件頻率、部件構字數等對初學漢語的留學生漢字書寫的影響。結果發現,部件頻率對留學生漢字書寫存在直接影響,部件構字數的作用相對較弱。
形聲字在現代漢字中占著重要的部分。高立群(2001),張艷、鄭家潔(2010),梁智智(2012),楊世民(2014)等學者都研究過學習者關于形聲字的偏誤情況。高立群對外國留學生形聲字的偏誤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母語背景和HSK等級都會對學習者形聲字的學習情況產生影響,但是不同國家的學習者對讀音規則字和不規則字的學習情況卻沒有大的差異。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目前的對外漢字偏誤分析研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偏誤鑒定方面,雖然學者們在理論層面對偏誤和失誤的區別給出了界定,但在實際操作時仍存在無法區別的情況。
數據分析方面,已有的文章多是對漢字偏誤各類型進行百分比的統計,后用表格展示數據上的差異,方法較簡單。
參考文獻
[1]施正宇.對外國學生形符書寫的偏誤分析[J].漢語學
習,2000(2).
[2]肖奚強.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1(2).
[3]陳紱.日本學生書寫漢語漢字的訛誤及其產生原因[J].世界漢語教學,2001(4).
[4]高立群.外國留學生規則字偏誤分析——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5).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