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
【摘要】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面臨著極大的發展困境,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探尋一種更科學、更有效、更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的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管理學中的PDCA循環模式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通過實驗法、文獻法等研究方法,以一節課的教學全過程為實例,詳細闡述PDCA循環模式的四個階段、八大步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及其對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帶來的好處。
【關鍵詞】對外漢語;課堂教學;PDCA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對外漢語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材實用性差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學生的“第二語言”,目前的教材在易用性、實用性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
課堂缺乏情景模擬、實戰演練和對知識的擴充、發散,學生不易掌握相關漢語知識點的具體用法。
(三)忽略了文化差異與個性
教師站在自己國家的文化背景下,用自己語言習慣的思維方式來教學生,這樣勢必忽略個體差異,甚至有些敏感的問題甚至會讓學生產生誤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四)內容陳舊局限
對于互聯網時代大量接觸并樂于接受外界新鮮事物和信息的學生而言,如果教師不能拓展教學資源,延伸教學內容,學生就會產生倦怠感,甚至產生質疑。
(五)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仍以講授、聽說法為主,課堂缺乏互動、新意、活力。
二、構建PDCA循環教學模式成為改革課堂教學的新需求
PDCA,即: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 k)——檢查;A(Action)—處理。其基本原理就是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制定計劃和措施,通過具體的實施過程,檢查實施效果,找出存在的問題,改進工作。
教學過程同樣需要周而復始、不斷完善、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將這一理論具體運用到教學中,必然會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產生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三、PDCA循環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分析
本文以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初級綜合班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初級即漢語水平為零起點,綜合班即不區分母語混合編班),所用教材是《漢語教程(第二冊)》(楊寄洲主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內容為第14課《我的腿被自行車撞傷了》。
(一)P階段(Plan)
P階段是教學準備階段。
1.需要考慮的因素:(1)教學需求。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2)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取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教學目標。(3)教學對象。充分考慮每個教學對象的特點,根據不同學習群體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4)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難度適宜、清晰合理。(5)教學策略。教學策略要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能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6)教學用具。教學用具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地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2.P階段的具體實施
步驟一:分析現狀;
教學需求:
我對班里的8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班里大多數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原因是對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感興趣或為了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也有極少數學生是迫于家長的要求和家庭的壓力認為出國是一種榮耀才跟風出國留學。他們最想學習的內容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比較實用的交際語句,也有少數人是想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說話方式。
教學內容:
本課的內容是《我的腿被自行車撞傷了》一課。
教學對象:
8名學生當中,有1個是美國人,2個是韓國人,其他5個都是來自非洲國家的學生。他們所在的國家在經濟文化水平、歷史文化背景、民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他們的學習動機、目的、習慣、風格各不一樣,漢語水平不一致。
步驟二:確定目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具體內容
知識目標 1.掌握生詞的讀音、意義及具體用法;
2.理解被動語態的意義,掌握“被”字句的結構格式和具體用法;
3.理解文章的大意,能夠流利地朗讀、口頭復述文章內容。
4.掌握相關成語或比較地道的漢語的表達方式。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認讀、拼寫能力;
2.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領悟、理解能力;
3.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水平。
德育目標 學會在日常進行人際溝通交流的方式,學會使用禮貌、親切用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難點 具體內容
教學重點 1.生詞的講練和使用;
2.理解被動語態的意義,掌握“被”字句等語法結構和具體的用法;
3.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被”字句的運用;
2.地道漢語表達方式的使用,提高漢語口語表達水平;
3.提高道德修養。
步驟三:提出策略;
教學策略:
本課采用的教學策略有:情境模擬法、理論講授法、啟發引導法、任務驅動法、分組討論法、拓展延伸法、情感教學法。
導入新課采用情境模擬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文內容清晰明了的展現。
在生詞和語法點知識的傳授階段,采用啟發引導式,重點講解生詞的讀音、用法,語法點的結構和用法。
采用任務驅動法和分組討論法,通過課堂填空測驗的方式,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在實踐演練階段,讓學生自己選擇對象搭配,組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造一個“被”字句,并且由二人共同完成這句話的表演任務。
采用拓展延伸法和情感教學法,教學生學會幾句地道漢語的表達方式,同時教育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用具:
在本課的教學中,除了采用多媒體、黑板、粉筆之外,還要準備相關的圖片(自行車、血、出租車等)、視頻信息等輔助教學工具。
步驟四:確定方案;
根據前面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教案的撰寫。
(二)D階段(Do)
D階段也就是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階段。
步驟五:操作實施;
這節內容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內容實施如下(具體內容不展開):
師生問好——新課導入——生字、詞講解、練習——分析理解課文——知識拓展——病句修改練習——布置作業
(三)C階段(Check)
C階段也就是教學反思階段。教師在原有教學過程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找出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和不足的地方。
步驟六:評估檢查;
通過反思發現,本課的目標的設置有梯度、由淺至深,教學重難點清晰、合理;引進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整個課堂氛圍比較活躍,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互動合作的能力;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黑板、粉筆、兒童自行車等教具;作業量比較適中,內容難易得當。很多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生字詞、主要的語法知識點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課堂上的實戰演練,很多同學已經能夠邊學邊用,整體教學效果非常不錯。
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不是很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拓展不夠多;有些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很好理解的生詞,比如“大夫”,但對于留學生而言,卻并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極個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些同學會突然問一些與上課內容毫不相干的問題,花費時間太多,對整個教學進程產生了影響。
(四)A階段(Action)
A階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是在進行完教學反思之后,對教學反思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改進、解決的階段。
步驟七:解決問題;
教學需求。可以在具體的例句當中,有意識更多地加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詞匯,比如:“我的書被弟弟撕破了。”可以換成:“我的中國結(剪紙作品/刺繡作品)被弟弟弄壞了。”
教學內容。任課教師要充分站在留學生的立場,考慮到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多教給學生學習生字、生詞的技巧。
教學對象。時刻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情緒變化。
教學實施過程。上課前要對課堂上的突發狀況進行充分的預估,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積累經驗,能夠應付課堂上出現的突發狀況。
步驟八:處理遺留。
有些問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解決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摸索、研究、解決的過程,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就必須到下一個循環甚至到下下一個循環才能去解決。比如:學習生字詞和語法知識的技巧,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應付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如何緊密聯系當前實際,如何有效地構建知識的網絡體系等等,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經驗,慢慢解決。
四、PDCA循環模式對外漢語教學產生的影響
(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通過對每次循環過程進行不斷地查找、提取和篩選,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的學習習慣就會逐步呈現,促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這種有計劃、有實施、有反思、有解決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不斷地探索、研究和學習,教師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多,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三)優化了教學流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PDCA循環模式優化了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和銜接,環環推進,逐步改善原有課程中不實用、不合理的內容,進一步促進了教學流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宏.PDCA循環推進持續的質量改進[J].中國質量,2005.
[2]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