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歡樹》是史鐵生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譜寫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款款文字緩緩地流淌了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是兒子對母愛的一首熱烈深摯的贊歌。文章大致以時間為序,信筆而書,如水如云,質樸中顯風采,真情潛藏于字里行間,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關鍵詞】合歡樹;母愛;質樸;平靜;深沉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合歡樹》是史鐵生一篇追憶母愛的文章,寫于1984年11月。這一年,為自己付出一生辛勞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但小有名氣的史鐵生卻時常懷念那位對自己不離不棄、含辛茹苦的苦難母親,并且想與慈愛的母親共享收獲的歡樂,可是偏偏不能夠,這是怎樣的悲哀!于是在柔腸百轉之中寫下這至情的懷念。閱讀文章,猶如聽作者話家常,但對母親那濃烈的情感都藏在了那淳厚樸實的文字里了。
題目為合歡樹,但作者并沒有一開始就寫合歡樹,而是寫了“我”與母親瑣碎的故事。文章以“我”十歲那年的母子爭執開始,那時的母親自信、爭強好勝、率真可愛。當時的“我”,少不更事,為自己獲得第一名而興奮得意。母親沒有及時鼓勵,而是急不可待地夸耀自己,“我”未能得到表揚而不滿、掃興,于是故意把母親氣得夠嗆。雖然是母子兩人小小的爭執,卻寫得有波折、有情味、有戲劇色彩,呈現出唯美的母子情趣圖。那時,母親自己動手做藍底白花的裙子,在“我”眼中她是世上最好看的女子,那時的母親是那么年輕、漂亮、有活力,是那么熱愛生活,熱愛美。文章敘述地如此平靜、溫暖,這些質樸自然的語言勝過任何華麗的辭藻,給我們展現了母子間曾經有過的一段輕松快樂、無憂無慮的合家歡樂的生活,這與后文中母親因操勞而早逝的可敬形象,與后來的生活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然而當生命像藍底白花美好地向母子倆綻開花蕾的時候,等待他們的竟是殘酷的未來。“二十歲時,我的兩條腿殘廢了。”又是極其平淡、冷靜的一句。“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這句看似客觀冷靜的敘述,但其中飽含了對母親為自己日益憔悴的心酸,也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感激,更多的是母親已不再年輕,還要為自己操勞、憂慮的歉意。作者沒有極力渲染母親如何操勞、辛苦,而只是寫“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幾句樸實的語言包含了多少次尋醫問藥,多少個徹夜難眠,多少次欣喜的希望,多少次落寞的失望。一位艱辛的、擔憂的、驚懼的、惶恐的、不安的母親形象不禁躍然紙上。而絕望的“我”卻叫母親別浪費時間,但母親始終不愿意放棄,“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平常的一句把母親的虔誠、堅持和執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當“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短短幾個字,這是母親的自責,這種責備感越重越能表達母親愛的深沉。
當后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母親對于我寫小說,是支持、鼓勵的。“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我們感受到,這對絕望的母子找到出路背后的心酸和悲痛力已經力透紙背。“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母親幫助我的那些日日夜夜,全凝聚在這質樸簡潔的敘述中。
“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也獲了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7年了。”我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的幫助,但母親卻無法看到我的成功,無法分享我成功的喜悅。這幾句,不帶任何抒情,不事任何雕琢,把作者的遺憾和惋惜,痛苦和思念,平淡冷靜地表達出來了,給了讀者更多豐富的感受空間。平靜、樸素、不動聲色地敘述,往往涌動著洶涌、熾烈的情感,歷經了世事滄桑,歷經了無數次肉體和思想的煎熬之后,作者卻以出奇平靜的姿態,講到了母親的離世,這種輕描淡寫與其背后沉淀的母親為兒子操心奔勞的一幕幕細節,形成強烈的對比,只見淚滴,不聞哭聲,失去母親的深切疼痛,盡在其間。
當作者苦思冥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時,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一個“苦”字,將母親為殘疾兒子操勞的一生平實、精煉、準確地概括出來,勝過千言萬語,讓讀者的心隨之震動。文章第一次寫到合歡樹,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叫“我”到小院子去看看,母親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聽后心里一陣抖”。僅一個“抖”字,展現了作者敏感而又復雜的內心世界,作者應該是害怕觸景生情、睹物傷懷,它是對脆弱感情的重壓持一種逃避態度的表現。這樣寫,已足以令人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思念,還顯示出對母親愛得深切,愛得內隱。
作者追憶合歡樹的由來,由追憶可見,母親無意栽種合歡樹的時候,作者已兩腿殘廢。想來那時母親內心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她挖回這棵“剛出土的綠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種生命常青的愿望。因為綠是生命的象征。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暗喻母愛長青,母愛永恒。但作者只字未提自己和母親內心的傷痛,而是將自己和母親所有的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合歡樹這一意象上,語言深沉、含蓄,富有韻味和哲理。
最偉大、最濃烈的母愛,竟是這樣的悄無聲息;最深沉、最疼痛的母愛,竟然以合歡樹的婷婷姿態呈現,靜靜地、默默地綻放。悲劇的震撼力,不在于號啕大哭,不在于撕心裂肺,而在于將這種強烈的、揪心的疼痛以悄然無聲的唯美的形式呈現。瑣碎的事情因為深沉的情感而統一,深沉的情感又憑借樸實的文字而流淌,《合歡樹》真可謂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附注:徐恩仙,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經開校區。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