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陽
摘 要:經濟學是對各類稀缺資源可供選取途徑中合理配置情況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講就是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從而最大程度對人類欲望給予滿足。傳統經濟研究是由于稀缺資源利用導致利益和效率間發生矛盾的一門科學。環境資源為一類共有資源,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致使很多污染問題產生,而這種環境污染又反過來對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形成制約,所以說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很難再繼續維持下去了,對當前經濟增長的方式進行轉化顯得異常迫切。立足經濟學視角分析其和環境危機間邏輯聯系,結果證實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從本質上已不再滿足人們現有經濟活動發展,因而要構建新型經濟學,將環境資源稀缺性帶進經濟體系中,讓它逐漸變成經濟系統內在潛能,從而促進經濟學研究開拓視野。
關鍵詞: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環境危機;經濟學
這些嚴重現象促進兩個相關問題生成,即導致環境危機的原因以及人類的應對措施。對這兩大問題西方主流與非主流經濟學界(Heterodox Economics)先后提出自身理論與對策建議。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界高瞻遠矚假設,環境危機根源是和市場息息相關問題,主要便是市場缺失以及產權不夠明確,所以主張構建基于資本主導自由市場體系,具體舉措包括碳交易,碳補償與碳稅等把外部內生化市場解決對策,還包括地球工程作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革方案。而西方非正統界學者指出,環境危機不單由于市場缺位導致,反倒為市場背后資本導向社會經濟所產生惡果。如果只是抱著亡羊補牢的心理對自由市場進行完善,卻并不對其背后社會經濟間關系進行整改,那么環境危機問題并不能從根本化解。由本源對環境危機問題進行治理,主要是對資本的限制。
一、經濟學和環境危機內在邏輯
經濟學是對各類稀缺資源可供選取途徑中合理配置情況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講就是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從而最大程度對人類欲望給予滿足。傳統經濟研究是由于稀缺資源利用導致利益和效率間發生矛盾的一門科學。稀缺和欲望間存在手段和目的間的關系。因為經濟學是對稀缺資源進行配置從而最大程度對人類欲望給予滿足,稀缺與欲望作為其核心內容,因而本文接下來便由這兩點入手:其一,稀缺:經濟學當中,稀缺主要是指資本資源,自然和人力。薩繆爾森《經濟學》中認為假使沒有稀缺經濟與社會物品,可以無限生成各類物品,那么全部物品將不存在花費,也就無需對經濟學進行研究。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說過當存在私有產權條件下物質財富才會有價值,原因是這種財富能夠轉讓與交流,財貨為其所有,但并非他單有,還能當作讓他人獲取物質財富的非物質型財富,只有這兩類財富方為經濟學需要研究范疇。由此不難發現只有具備產權,需要付費才可以使用自然自然方具備稀缺性,不可以憑借貨幣直接衡量環境資源因為未存在經濟學范疇稀缺性,便被視作自由取用物品。所以,環境給人類提供經濟價值在經濟學方面被視作沒有價值,人類無限制掠奪環境資源憑借經濟學用語也不能充分表達。其二,欲望:欲望指的是人們所需,為一類缺乏和不滿足感覺還有追求滿足期望。欲望歸屬于心理現象范圍,存在兩大特點:欲望存在不同層次性。人類需要從低至高,一般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而后高層次需要才能得到滿足;欲望是存在無限性的,人類需要層次呈現出多樣化,一類欲望得以滿足,新欲望會相繼誕生。這一點放在環境危機上,人類對經濟增長無限欲望,就會因追逐一時利益而促使環境危機出現,當欲望不斷擴大,環境危機也就會愈加擴大,而這也就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環境危機的最大誘因。
二、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增長極限論和無限論爭執,實際上來自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也就是高速度,高污染和高耗費反思。想要克服這種傳統模式劣勢,眾多學者對未來經濟增長方式展開大量有益研討。首先,均衡增長理論。《增長的極限》指出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可能致使人類社會崩塌,對于增長人類可選方案大致有三,也就是不受限制增長,自由限制與環境限制等,但是實際上只有后兩種方案行而有效,此書指出理想方案即為國際均衡增長發展,這種均衡狀態本質概述便是資本與人口保持穩定,側重減少或增加其力量也受限于認真進行控制平衡當中。參照全球均衡定義,梅多斯等共同編寫穩定人口與資本世界的模型。他通過該模型得出假使人口不再增長,工業資本也不再增長,其它條件維持原樣,結果得到指數也不再增長,但又因為人口與工業資本還處在較高位置,資源損耗加大,其穩定狀態也只是暫時的。為確保繼續穩定,他們認為除要控制增長政策以外,技術政策也極其需要,所以一個穩定世界模型便能被構筑出來。在該模型中,采取控制增長政策與相應技術政策,便可以再次得以均衡,并且這個時間段將會繼續延長。
其次,有機增長理論。因為《增長的極限》導致外界強烈反應與激烈討論,羅馬俱樂部在此基礎上編寫《人類處于轉折點》一書,在書中指出人類面臨空前危機,如人口危機,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等,當然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環境危機,這就迫使人處于一個重要轉折點,是維持原貌還是重新開疆擴土,而解決該問題基礎便是對增長問題重新審視,除非對增長地點,內容,性質和增長過程了若指掌,不然此增長亦或不該增長便不僅意義不清晰,并且其原本意義也將會喪失。為更進一步了解該增長概念多樣化與豐富性,我們便應該對環境中存在各類增長過程進行分析。本文主要探索兩類增長過程,一種無差異性增長,另一種有機增長。無差異性增長指的是不存在質的改變,全部為數量增加性增長,而有機增長指的是不單數量有變化,還包括質提升性增長。人類現如今面對各類危機,均為無差異性增長方式,因此務必終端該追求數量增加與規模擴大增長模式,需要沿著有機增長方式邁進。
再次,可持續發展理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資源和環境問題,增長是否存在極限審視的更加客觀,究其本質便是人和自然間關系,保障人和自然和諧與共。可持續發展觀最早誕生于聯合國大會,《人類環境宣言》也是在此時誕生的,最然還未形成框架條文,但可持續發展觀內容已完全顯現。該理論概念最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際自然保護盟約《世界自然保護戰略》中出現,該文件提出將環境資源保護和經濟增長相掛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21世紀議程》與《里約宣言》公布把可持續發展觀付諸實際,對該理論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將該理論內涵視為全人類追逐目標。人類發展務必和環境、資源相匹配,放棄傳統消費和生產方式,改變那種揮毫無度,用環境換經濟的錯誤行為,促使發展和地球承載相輔相成。伴隨可持續發展觀人所共識,國際行動開展,理論方面爭論亦不復存在。伴隨工業發展速度加快,我國環境危機日益凸顯,促使我國國民經濟飛躍式發展過程中,應當要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間關系,把握資源、經濟和環境間關系,緩解環境危機給經濟增長造成阻礙。為此,節能減排為常規舉措,根本途徑還在于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由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過渡到高增長,高效益,低損耗,這是我們國家經濟增長未來的必由之路。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1950年監測出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危機問題便走進經濟學界與經濟學家視野當中。從七十年代至今,更加明顯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等問題,更加吸引了全球高度重視。西方馬克思主義論者,把氣候變化原因歸咎為資本積累不斷擴大,指出新型自由主義背景下市場化環境治理,將會導致社會經濟與環境矛盾升級。站在經濟學角度對環境危機分析框架進行重構,不難發現環境危機世界性導致對其進行治理時也要全球聯動,資本主義環境下誕生馬克思式運動,憑借可持續發展戰略資本集團加入治理過程中,是避免全球環境危機的有力手段。本文將經濟學當作分析框架,對學術界有關環境危機應對措施爭論進行歸納總結,可以說是具有一定歷史性意義和實踐價值的,也希望有關專家學者可以將此視作踏板,更進一步加深自己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蓋凱程.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2,02:16-22.
[2]李麗娜.綠色政治與西方經濟增長理論變革[J].太原大學學報,2012,01:10-13.
[3]劉小兵.生態文明是人類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J].桂海論叢,2013,05:13-20.
[4]李昊.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與循環經濟發展[J].河南科學,2011,02:22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