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期待干部能上能下名至實歸
文/李昌森
記者從無錫市公安局了解到,自2009年該市提出打造“公安鐵軍”品牌以來,已有44人考核成績名列前茅而晉職晉級,也有87人因考核不過關丟掉“官帽”。(法制晚報7月14日)
干部能上能下在這兒漸成氣候。2009年以來,這個市先后有662名領導干部被追究責任,其中有105人被免職、責令引咎辭職,123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27名曾被免職干部因實績突出又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在大家都在喊都在看的時候,這兒已經在做了。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這是一次值得點贊的試水。
公職不是鐵飯碗,進了機關不是等于進了保險柜,這本來是題中應有之義。可一段時間以來,“不到年齡不能下、不犯錯誤不會下”的難題,始終困擾著干部隊伍的新陳代謝,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 能官不能民成為組織人事制度的頑疾。究其原因,一是缺少那種氛圍,要說“上”,好人都會做,你喜我喜,皆大歡喜;一提“下”,誰也不肯做這個“惡人”。二是缺乏那種機制,退出的渠道不暢通。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說了幾十年、喊了幾十年,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說歸說,做歸做,“神馬成了浮云”。
能上能下是衡量干部制度有沒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常言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優者上,庸者下,合格的讓位于優秀的,較優秀的讓位更優秀的,優勝劣汰,才能保持干部隊伍充滿活力、充滿朝氣。能上能下有利于保持干部隊伍的純潔性,有利于調動干部的積極性。那些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那些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時還撞不響的主兒多了,那些拿著現成的稿子都念不清,那些公私不分、經常把錢裝錯口袋的主兒多了,干部隊伍還能好?所以,中央政治局專門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下”行在列者為:政治上不守規矩,廉潔上不干不凈,工作上不作為不擔當,能力不夠作風不實。這無疑是高懸在“四種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天下之事,不難于提法,而難于言必信行必果。要讓頂層設計落地有聲,就要有科學合理的跟進措施。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退出機制,首先是把好“進”的關口,改變“用少數人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現象,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的力度,對一些重要職務改任命制為競爭上崗制,進行公開選拔,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差額票決,盡量做到好中選優。二是建立崗位考核指標體系,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合理確定崗位目標責任,并適當進行目標量化,對關鍵性目標進行重點考核。同時要明確“不稱職”“不勝任”的標準和認定依據,讓下者心服口服。三是改進考核辦法,堅持全面、系統、多視角看人,不斷強化對領導干部的動態監督,堅持平時表現與定期考核相結合,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領導印象與群眾評議相結合,防止個人好惡、印象看人。四是擴大考核范圍,把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納入考核視線。
能上能下做得如何,是對各地執行力的現實考驗。能上能下真的做到了,干部隊伍離現代化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