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人民幣國際化與自貿政策和產品的相互影響
吳優
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 300204
[摘要]自改革開發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不斷深化金融改革、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其中人民幣國際化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將淺析人民幣國際化與自貿政策和產品的相互影響。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政策;產品;影響
據統計,201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26.4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繼續領跑全球。除經常項目貨物貿易外,我國服務貿易及資本項下境內外投資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趨勢。在貿易結算中,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達6.55萬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41.6%,人民幣結算在全球貿易份額提高至約3%。
隨著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民幣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六大交易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同我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其央行及貨幣當局也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已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一攬子貨幣標準的人民幣,有望在今年加入一攬子貨幣。
2014年11月,中國銀行發布《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白皮書(2014年度)》,該報告顯示境內外企業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預期更加積極,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客戶需求基礎更加深厚,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產品使用意向進一步提升。
2014年5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19號)。
意見明確指出: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加快推進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使用,推動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發展,更好地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
2014年6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意見》(銀發【2014】168號)。
指導意見提出:簡化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流程、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開展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支付機構合作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人民幣國際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腳步在不斷加快進程。在現行政策、環境和制度的基礎上先行先試、深化改革、主動開放是大勢所趨,因此自由貿易試驗區這片更加開放自由、充滿探索創新的“試驗田”應運而生。不難看出,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帶動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產生和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后的自貿新政也積極推動、促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和自貿區建設兩者相得益彰。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于正式成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也于2015年4月21日掛牌成立。
各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均提出金融制度創新,核心可歸納為:1、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2、促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3、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4、深化外匯管理改革。
以上四點核心將對人民幣國際化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同時,國家出臺的各項鼓勵和支持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措施均適用于自由貿易試驗區。
由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最早,將首先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分析自貿區政策和產品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2013年1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銀發【2013】244號)。
意見明確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以及外匯管理等領域改革試點。具體改革措施包括:1、創新有利于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2、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3、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4、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5、深化外匯管理改革;6、監測與管理。
2014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通知》(銀總部發【2014】22號)。
通知重點推動貿易及投資結算便利化、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經常項目集中收付、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
2014年5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實施細則(試行)>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銀總部發【2014】46號)。
該通知進一步細化“創新有利于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實用規則,自貿新政中自由貿易賬戶(以下簡稱“FT賬戶”)體系是未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核心。
通知指出上海市金融機構可按細則要求,遵循“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先本幣、后外幣”的原則啟動業務。按照“標識分設、分賬核算、獨立出表、專項報告、自求平衡”的原則要求開展業務。
FT賬戶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影響:
1、FT賬戶與境外賬戶、境內區外的非居民機構賬戶,以及自由貿易賬戶之間的資金劃轉金融機構可憑收付款指令辦理。(自由劃轉)
2、FT賬戶與境內(含區內)機構非自由貿易賬戶之間產生的資金劃轉(含同名賬戶)應以人民幣進行,并視同跨境業務管理,金融機構應按展業三原則要求進行相應的真實性審核。
3、非金融機構FT賬戶與其境內同名銀行結算賬戶之間可有條件(經常項下、償還貸款、實業投資以及其他符合規定的跨境交易)辦理人民幣資金劃轉。(有條件劃轉)
一項項自貿新政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增添了更多的砝碼,愈加豐富的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增添助力。
在學習借鑒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推進金融制度創新,包括推廣和創新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產品。
截止2015年5月末,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登記市場主體5500戶,同比增長104.38%;注冊資本(金)1269.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5.66%。內資企業4855戶,注冊資本(金)815.76億元;外商投資企業213戶,注冊資本(金)453.39億元;個體工商戶432戶,申報資金0.32億元。
其中,越來越多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選擇以跨境人民幣形式注資。例如,某新設外商企業A在辦理企業登記注冊時,即選擇人民幣作為注冊貨幣,通過境外成功匯入資本金,后續業務發展中始終關注FT賬戶政策的進程。
另有新設外商企業B辦理企業登記注冊時,選擇美元為注冊貨幣,但得知允許通過等值人民幣注資時,及時到自貿區管委會、人民銀行、商業銀行申請備案變更,多部門協同完成變更手續后,企業第一時間以跨境人民幣形式從境外匯入資本金,在避免了境內外結售匯損失的同時完成了資金當日到賬,提高了匯款時效性,避免了資金在途成本。上述提及的跨境人民幣收付款產品僅僅是自貿區最基本的金融產品,是對人民幣國際化最常見的助力。在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最受關注和最受歡迎的金融產品排行中,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位列榜首。在區內設有成員企業的跨國集團集團可以利用在自貿區內注冊成立的企業作為窗口單位搭建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完成集團資金的跨境雙向歸集。
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匯集了國際貿易結算、經常項目軋差凈額結算,資金集中運營、經常項目資金集中收付匯等功能,收付、結售匯集中處理,可以減少交易筆數和相關費用,有利于降低資金交易成本;幫助集團將境內外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實業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進行歸集整合,統一管理,提高集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較外幣資金池有所突破——拓寬了人民幣資金回流的通道,且跨境流動回流資金不設額度限制,進一步加強了集團全球資金的統籌調配和資金的有效監控。
對于致力于海外業務拓展的企業來說,開展集團內部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管理業務,可以更為便利地運用境內母公司的資金支持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避免新設立的境外企業在當地陷入融資難的困境。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全球各地分、支機構在經營中出現臨時性富余資金時,能夠歸集到自貿區內的集團總部進行管理,提高集團資金的規模效應,增強企業的財務運籌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當境外公司需要資金時,集團在國內的人民幣可以到境外去使用;當境內公司需要資金時,境外公司可以將美元轉換成人民幣流入境內。
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產品的推廣必將對人民幣國際化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另外包括跨境人民幣借款、經常項目集中收付等自貿產品也將會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多的助力。
綜上所述,人民幣國際化和自貿政策和產品彼此之間的影響將是積極且持續、互助且促進的。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貨幣體系扮演更加重要角色的人民幣將推動自貿區政策和產品的發展和創新。同時,隨著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必將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重要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馬龍龍,劉宏博.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銀行業市場行為的影響[J].商業時代,2013(12):63-64
[2]巴曙松,吳博.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J].西南金融,2008(4):4-8.
[3]李稻葵,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宜于速行,《新財富》,2006年06月
[4]中國銀行《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白皮書(2014年度)》
[5]人民大學《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
人民幣國際化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成為全球貿易結算貨幣;第二階段成為國際流通計價貨幣;最終成為世界大國儲備貨幣。最終目標的實現無疑是一個長期、復雜、漸進、曲折的過程。目前,市場需求方面,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產品需求日益增加。政策推動方面,近年來已出臺多項政策推進第一、第二階段目標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