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琳 靳鐵軍(.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南京大學科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0093)
全球化視域中國高校體育發展的反思①
龐琳1靳鐵軍2
(1.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2.南京大學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93)
摘 要:基于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趨于持續下滑,學校體育在學生體質健康促進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在《決定》中對學校體育精神進行重新解讀,學校體育工作被列入黨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針對中國高校學校體育發展的現狀,分析高校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反思在全球化視域,如何發揮體育的功能,增強學生體質,為國家培養國際型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學校體育全球化體育精神反思
靳鐵軍(1990—),男,河南南陽人,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管理。
全球化是非蓄意和非預期的全球性效應,而不是全球性倡議和行動[1]。“流動自由”被賦予全球化最大的成就,它是人類社會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進步重要途徑。在全球化視域,高瞻遠矚,反思中國高等學校體育發展,既不是一味的批判外來體育文化,也不是全盤接收。
中國高等學校體育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不僅在物質文化得到了完善,在精神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而且其制度文化也得到長足的規范。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趨劇烈,歐美發達國家的體育文化“怪相”也相繼遷移到大陸內地,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和破壞。高校承載著傳統文化鞏固和優秀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如何使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在全球化的驚濤駭浪中不被湮沒,為我國培養適應社會的國際型復合人才做貢獻,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
“全球化”概念,是在19世紀60年代由“羅馬俱樂部”提出,從狹義的角度講,是指從孤立的地域或國家走向國際社會的進程;從廣義上講,是指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間的影響、互動、合作愈益加強,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樣式逐漸普及,并推廣成為全球通行標準的狀態和趨勢[2]。全球化有兩種理論,一種是中心論,一種是反中心論。中心論認為,全球化源于一個中心,而進程是以一個中心向全球擴張,結果是這個中心模式在全球普遍化。反中心論則認為,全球化將是一幅多元化的圖景,這得到了長期受西方力量壓迫的非西方國家的認同及支持。在1990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全球化問題”被提上日程。 而體育的全球化由來已久,自奧運始,以“奧運”為中心,向全世界鋪展開來。
2.1西化形式突出
近代大學教育肇始于西方,因此,近代大學體育教育亦是沿襲西方。在我國大學體育歷次改革中,來自西方的體育運動科學和人文知識占據了主導地位[3]。從清朝末年,我們開始學習日本、德國,到新中國成立的完全“蘇化”,到如今我們仍處于不斷向先進國家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這百年來,我國大學的體育也一直深受西方體育價值觀的影響和滲透。大學體育課也逐步形成了以競技體育為主導的西式內容體系。
2.2生命力匱乏
相對于其他課程,體育課顯得更具有生命力。文史地哲、數理化工等課程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的智力、情商方面的知識傳授,而只有體育課程更多的發展學生的動商,關注智力、情商和動商的大整合。從教師訪談、學生訪談可以了解到,日前的體育課本質被忽視嚴重,體育課的質量大大折扣,體育教學的生命力明顯匱乏。國家為學生體質健康和改善體育課的口號,也更多地的是被作為一種象征性的任務,沒有按照理想狀態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2.3教學模式滯
翻轉課堂、moocs席卷全球,學校教學面臨從“言傳身教”的模式向信息化和網絡化課堂轉變,實現了人類教學方法的有一種突破。在我國,有部分高等院校開始了moocs課堂,但是體育教學在依然是沿用古老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和技術示范模式為主。這種守舊的教學模式,注重強調教學的工具性意義,卻很難滿足學生多維度的個性學習。
2.4教學理念錯位
以學生為中心,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教師掌握權威,學生順從的關系。全球化視域的體育教學應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的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應該呈現一種平等、對話開放的關系[2]。但是作為教師繼續控制課堂的主體部分,無疑會扼殺學生體育課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厭倦的心理。這樣勢必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失去崇高的高標,學生創新性被遏制,走向平庸。
3.1注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曼德拉曾經說“體育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如何把體育的功能最大化,是全球化各地域、各民族國家思考的話題。從日韓體育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民族傳統文化獨具魅力的把日韓的國家形象和文化特征展現給世界人民。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博大精深,種類諸多,既有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項目,也有各民族中普遍開展的競技項目。如武術、舞獅、舞龍、賽馬、龍舟、搶花炮、打陀螺、民族式摔跤、大象拔河、風箏等。作為具有獨特民族底蘊的武術文化,現在已經在大學體育中被慢慢的邊緣化,在教材中被忽視或簡化,如何在全球化視域,發揮在國際傳播的功能是當代大學體育值得思考話題。大學體育首當在意識領域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不僅讓每一個人都了解武術,并且可以隨時拿出來用,也可作為一種健身健美的手段。我們需要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投入,以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作為手段,探索民族傳統體育現代發展的多重路徑[4]。
3.2重塑大學體育的生命力
重塑大學體育生命力,需要對體育價值觀進行認識。落實國家政策,黨的十八三中全會,對學校體育進行了重新的解讀,學校體育工作被列入國家重點去抓的任務。針對大學體育,各組織、單位也提出了相應的口號,例如,“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走出教室,走向操場,走到陽光中去”“快樂體育”“健康第一”等。
其次,大學師生更應該互相尊重。在人體特征方面,難免會有學生存在肢體缺陷;在動商層面,也會因為個人的體質特征等導致掌握運動機能的差異;在運動喜好方面,會有人喜歡隔網對抗,或者群體類運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強化體育課的民主和平等意識。另外,在體育課上,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同時更多的培養學生在體育課堂自我創新的能力,爭取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體育在生命里的意義。
3.3突破守舊的教學模式
全球化視域,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各國的體育教學模式也順應時代潮流,與日劇變,例如德國、瑞典的體操教學模式,美國的俱樂部模式,日本的快樂、成功教學模式,英國戶外運動模式,蘇聯的“三基”教學模式等,在世界多元化發展的潮流中為適應發展需求,泛生出多種新的模式。但是在體育教學模式中,中國一直在因襲和模仿歐美日韓等國家發展經驗,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時代,moocs已經開始在其他學科普及開來,但是在體育學領域,目前仍未有成功的探索案例,僅有華東師范大學開始嘗試在理論課程中實施moocs教學,但是真正的效果現在還沒有凸現出來。在技術課領域,moocs亦有很大的挖掘價值,利用教師的網絡教學,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圖像和聲音等變得生動、直觀,在課前,初步建立正確的動作理念,在實踐課程堂中,更多的是指導學生的動作。這樣的教學模式將會是大學體育中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減少了學生的老師的工作量,而且提高的學生上課的課堂效果,提高技術課的學習效率。
3.4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大學體育本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體質為重點,陶冶學生的情操,快樂生活為目標。但是現在的高校體育盲目的追求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精神,崇尚競技主義,建立高水平運動隊、普系運動隊等,人本價值觀普遍缺席,“健康第一”、“全面發展”和“終身體育”在學校體育中已經基本被邊緣化?;诖耍瑢W校領導要從政策上給予支持,體育教師在工作上要重新給自己定位,認真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學生體質和體育課的重新解讀,貫徹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投身體育運動,追求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1](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結果[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1.
[2]周珉“全球化”的理論與現實——第四次雙月學術沙龍綜述[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39-41.
[3]李衛.全球化視野中的大學體育教學變革[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8).
[4]白晉湘.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25(3):220.
[5]陳永起.體育教學的生命解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①龐琳(1993—),女,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舞蹈、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c)-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