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孫貴頌
“各級”不能只是指下級
文_孫貴頌
有這樣一個現象存在好多年了。就是每逢中秋節或新年春節時,我們的黨政機關都會下發通知,有的是由某級黨政機關起草,有的干脆直接轉發上面的,到了基層一級,就成了《關于轉發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內容無非是對怎樣過年過節提出一些要求,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不準請客送禮,行賄受賄。然而多少年過去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客照請,禮照送,賄照行,錢照收。這種局面,著實讓人尷尬難看。
問題出在哪里?出在所下的文件中,都是要求“各級”如何去做,而這“各級”之中,往往并不包括“本級”。所謂“通知”,本身就是要求下級機關辦理或執行的事項。加上檢查落實不到位,或者干打雷不下雨,或者雷聲大雨點小,或者睜只眼閉只眼,更或者看見了裝沒看見,使得那些冠冕堂皇的規定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打了水漂,大大降低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力和誠信度。
前年初,中央政治局出臺“八項規定”,其最大特色,不是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如何落實,而是規定政治局委員如何去做,然而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行時,減少交通管制,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和清場閉館;出席會議和活動時的新聞報道,要根據工作需要和新聞價值來決定,連字數和時長都有嚴格限制;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要以厲行節約為原則……總之是從我做起,從“本級”做起。沒有想到的是,中央還未“通知”,下面“各級”就聞風而動,主動對照八項規定,檢查整,而且內容更加詳細而具體。有的連省市領導在新聞報道中的職務稱謂都作了規定,有的連領導調研活動報道的字數都作了限制。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官場多年難得的“漣漪效應”或稱“蝴蝶效應”。
官場上有一種現象,叫“上行下效”,即上面做,下面學。上面畫個葫蘆,下面做個瓢子。比如交通管制、警車開道,國家級領導出行實行路線管制或路口管制,下面鋪張不到這么大,搞個警車開道還是綽綽有余,這種“儀式”已經延伸到縣級單位。我在某縣級市政協工作時,每逢組織委員視察,都以警車開道。而交通管制,更給人民群眾帶來不便。我有一次在煙臺坐火車,本來以正常時間出發去車站,不想遇一大領導出行,實行交通管制,害得差點沒能趕上火車。
有了“八項規定”之后,中央領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總書記去甘肅,專門到貧困村的貧困戶家里,“進到屋里,也沒嫌干不干凈就坐在炕上,和我拉起了家常”。調研之行,一路上輕車簡從,沒有交通管制,游客照常游覽拍照,居民照常外出活動。前年國慶當天,眾常委去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天降中雨,領袖們每人手持一把雨傘,后面沒有服務人員。這種情景在過去都是極少見到的。這情景也感染了現場的群眾代表和少年兒童,當國旗升起之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唱得震天動地……
這些行為,讓“各級”領導心頭一震,感覺到中央反腐倡廉,掃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決心。于是有了大吃大喝急劇下降,不少酒店因為失去公款消費的支撐而關門歇業;于是有了中秋節的禮盒月餅積壓嚴重,高端白酒和奢侈品滯銷……
“律他”首先自律。要求下級做到的,本級率先做到;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就像爬樓梯一樣,“各級”之中首先包括第一級。就像李克強總理說過的那樣:“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不要將自己隔在“籠子”外面,當“甩手掌柜”,只做觀察員、評論員,不當辦事員、戰斗員。
“己正才能正人”,這是圣賢古訓,也是常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