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鵬
社會有裂痕,怎么辦
◎夏先鵬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無論國籍種族,無論窮人、富人,只要他感受到了公平正義,則其融入社會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會愿意遵守共同的社會規則,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如果多數人感受不到公平正義,則社會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即使靠強力勉強維持了穩定,社會活力、社會風氣也有可能會墜入深谷。我國目前社會大局穩定,民眾對新領導層充滿期待,特別是依法治國全面實施,讓國人看到了光明前景。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長期的粗泛發展中,我國也積累了不少風險。而在各種社會風險中,社會分化嚴重、斷層突出,尤其值得關注。如何彌合社會裂痕,保持社會張力,促進階層合理流動?筆者認為,首當讓公平正義落地,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而不是僅僅體現在法律條文、政策文件里、領導講話中。公平正義只有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增強全社會的信心。
讓公平正義落地,需要有具體的措施和路徑。
一是法律、法規、制度本身要體現公平正義,即規則公平,機會均等。我國法律體系初步建成,內容龐雜,許多法律、法規由專業部門起草,社會參與面不足,不少條文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如刑法關于職務犯罪數額的規定,數額巨大與數額較大、數額巨大與數額特別巨大處罰幅度區別不大,社會普遍認為不公平;再如授權性立法過多,部門利益隱藏在條文中,外行人無法知曉。因此,公平正義是清理、修訂法律法規的標準。
二是法律、法規、制度實施的結果要體現公平正義。一些執法執紀部門
執法執紀不嚴,有選擇性執法嫌疑,法律、法規、制度實施的結果無法讓人感受到公平正義。如偷稅漏稅行為量大而廣,抓住和處罰的只是少數,多數人逃脫,助長投機心理;如環境執法,不敢碰硬;食品安全執法掛一漏萬。還有一些法律長期休眠,如統計法關于數字造假處罰責任人的規定,未見有人被處罰。法律如果得不到實施,將形同虛設;法律如果不被嚴格實施,將助長尋租和投機;如果法律、法規的條文體現了公平正義,但執法執紀不嚴,公平正義得到實現的可能性也會降低,還有可能落不了地。因此,嚴格執法是正義落地的關鍵一環,嚴格執法仍需加大馬力,久久為功。立鐵規,減少干預,減少或避免政策造富一部分人。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調節的決定性作用,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市場經濟規則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凡在市場競爭中勝出而富甲一方的,老百姓是認可的,不會仇富;但如果依靠政策致富,認可度就會有所下降。現實中發國家財的確實大量存在,國家投資的領域往往讓一部分人收益,靠政策致富的人和企業有相當數量;即使國家投資的領域,競爭也不足,招投標混亂,腐敗案頻發。如何規范國家投資,避免造富一部分人;如何嚴格管理、監督國家投資項目,避免腐敗行為發生,需要認真研究、切實加以改進。國家投資應當惠及全體人民,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國家資源開發應當公開、透明,避免少數人得益、環境代價由全體人民買單。國家政策要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特別是涉及投資和資源分配的政策要嚴格程序,嚴密論證,避免政策不公導致分配不公、貧富分化,使國家公信力下降,進而影響國家穩定。
文化是聯結全體國民的精神紐帶,是一個民族的軟實力,也是社會風氣的內核。文化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以及國家對外形象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只有文化的繁榮昌盛才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物質和上層建筑隨時間流逝會消亡,只有文化才能穿越時空,傳承久遠。
我國文化發展嚴重滯后經濟發展,荒漠化嚴重。一方面,一些官員不懂文化發展的規律,不懂要營造和如何營造文化發展氛圍,只知出政績,投資辦文化公司,進行商業化運作;另一方面,文化從業者商業氣息濃厚,明星扮秀多、經商多、緋聞多,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不深,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借鑒不多,未能產生思想內容深刻、震撼人心的作品;第三是低俗文化泛濫,對廣大老百姓產生誤導,引導老百姓走向低俗,加速社會風氣的下滑。
文化是凝結社會各階層的膠合劑,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元素。繁榮文化,需要按文化發展規律,育人才、造氛圍,按“雙百計劃”釋放空間,保障創作自由。對文化人才寬容包容,引導文化從業人員深入生活,苦練內功,從生活中獲取創作源泉和素材。文化從業人員只有境界高遠、視野寬闊,才能引領社會時尚,激發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夏先鵬,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