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蓮
支部工作如何變“虛”為“實”
◎潘巧蓮
基層組織是聯系廣大民革黨員的橋梁和紐帶,在民革組織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民革襄陽市委會歷來高度重視基層組織建設,隨著民革襄陽市委地基層組織日益發展壯大,我們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在首位,以“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為核心,認真謀劃、積極推進、大膽創新、不斷完善,努力適應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力求把“虛功”做出“實效”,取得了一定效果。
1.支部思想建設化“虛”為“實”,落實載體注重實效。思想建設作為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黨員卻總覺得比較“虛”,不像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工作那么實際。在歷經政治交接、核心價值觀學教活動、學習實踐活動,我們都努力在黨內政治學習上下真功、求實效。首先是學習資料“人人有”。堅持為每個黨員訂閱一份《團結報》,每年為各基層組織贈送一套政治理論書籍,確保各基層組織隨時有最新的學習資料,使政治理論學習更富時代精神。其次市委會領講領學“先示范”。把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列為政治學習的首要內容,定期召開市委會集中學習會。改變以往念文件、讀講話的學習方式,每次會前安排兩名班子成員提前選題、自學、備課,會中暢談學習心得,引導大家討論發言,較好保證了學習質量。第三是辦好簡報“促爭先”。精心編印的《民革簡訊》已經發到145期。我們將過去不定期編發的形式改變為定期編發,堅持做到每月一期。又將《民革簡訊》改版為《學習實踐活動簡報》,版面進一步增加,每期8個版面,內容進一步向基層組織傾斜,努力搭建各基層組織交流學習、相互促進的載體,營造出了“比、學、趕、幫”的生動局面。第四是大討論傳遞“正能量”。本次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層層組織開展“三個為什么”大討論,市委會主、副主委參與其中,主委現身說法,老黨
員、骨干黨員言傳身教,使大家明確了雙崗建功的努力方向。
2.支部組織建設避“虛”就“實”,以“三個不斷”為抓手,推進基層組織健康發展。一是不斷加強基層組織陣地建設。歷經近30年的努力,民革襄陽市委會的基層組織已由最初的1個支部發展到了2個總支、6個支部。2014年,民革襄州區支部的成功創建,使民革基層組織在三個城區實現了全覆蓋。二是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選好帶頭人、配強領導班子放在首位。對于各基層組織領導班子配備堅持做到長期規劃、民主推薦、大膽使用。在歷次基層組織換屆中,堅持做到提前屆中調整,跟蹤觀察培養,換屆時能者上庸者下,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黨員充實到總支、支部領導班子中,不斷強化組織領導保障。三是不斷提高黨員發展的進口關。發展新成員著眼長遠,綜合考慮學歷、政治安排、社會影響等因素,“門檻”不斷抬高,區直部門負責人、律師界知名律師、有影響企業家已成為各基層組織的主要發展對象。黨員數量增加的同時,各基層組織人員結構隨之不斷優化。
3.支部作風建設放“虛”抓“實”,推動基層組織工作效能提升。民革襄陽市委會轉作風、抓落實。一是責任分解“壓擔子”。狠抓工作落實,年初制定印發的《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表》,年底各總支、支部匯報工作、“曬成績”,市委會主委、副主委點評工作,使市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和各基層組織人人擔任務、個個感壓力,較好推動了工作的落實。二是聯系指導“全覆蓋”。實行市委會領導“一對一”聯系包支部辦法,主委、副主委每人負責聯系1至2個支部,主動參加支部學習實踐活動,確保督辦指導覆蓋到每個支部。自學習實踐活動啟動以來,主、副主委已參加基層組織學習活動達25次。三是領導寫稿“抓外宣”。主委、副主委親自辦簡報、寫信息,幫助各基層組織總結經驗、樹立典型。2014年,市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幫助各基層組織撰寫的稿件,在民革中央、省委網站刊登了67篇,《人民政協報》1篇,《團結報》3篇。不僅彰顯了襄陽統一戰線的形象,也極大地鼓舞了各基層組織的信心和士氣。四是基層組織“齊爭先”。各基層組織結合各自實際,動腦筋、出新招,襄城總支組織全體黨員走出會議室學習,實地考察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達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襄城二支部開辦晚間講堂,努力在提高參學率上求得突破;樊城二支部探索實踐的“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學習模式,有效推進政治學習的制度化規范化。
4.幾點體會和建議。首先,黨委支持是關鍵。民革各基層組織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成績,離不開中共同級地方黨委和統戰部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近年來,在基層組織人事調整、政治安排、經費預算等重要事項方面,我們都積極主動地與市、區兩級中共黨委和統戰部提前溝通協商,征求意見、反映困難、爭取支持,共同為民革基層組織營造環境氛圍。各基層組織也主動效仿,襄城總支班子成員主動上門到區委統戰部匯報工作,老河口、樊城統戰部領導多次應邀蒞臨民革總支、支部學習實踐活動會議,襄州區委統戰部領導專程前往省社會主義學院看望接受培訓的民革支部負責同志。此類生動事例不勝枚舉,也為各基層組織更好開展工作贏取了關心,爭得了支持。
其次,配強班子為前提。領導班子人選選的準不準、配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政治交接的成敗,直接影響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我們的體會是,選好人才、配強班子要堅持做到嚴格標準、優化結構、民主產生。嚴格標準,就是要體現政治要求、學識水平和社會評價;優化結構,就是從年齡、知識、氣質等方面綜合考慮,確保整體素質良好、優勢形成互補;民主產生,就是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做實做細推薦、醞釀、協商、提名、選舉的每個環節。也正是遵循了這一思路,民革歷次基層組織換屆全部實現了平穩過渡和順利交接,為各基層組織健康發展、屢創佳績奠定了好的基礎。2014年7至8月,民革各基層組織在全市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中率先完成換屆,2個總支5個支部7套領導班子全部高票、滿票當選,再次彰顯了民革團結一心的“正能量”。
第三,制度建設作保證。近年來,民革各基層組織在市委會的指導下,都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規章制度,其中,既有支部工作職責、集中學習、黨費收繳、慰問黨員等共同的基本制度,也有結合各自實際,與時俱進、及時修訂、不斷豐富,分別建立的外出學習考察、老黨員通勤補助、學習考勤記錄存檔等特色制度。可以說,這些制度涉及到了基層組織自身建設的方方面面。以制度來管人管事,保證了基層組織穩定有序的發展,保證了基層組織職能的正常發揮。
最后,指導幫助要跟進。對于基層組織工作開展情況,市委會不當甩手掌柜。多年來,我們對各基層組織的指導和幫助做到了持續不間斷,并把重點放在了建好領導班子、指明工作重點、幫助制定制度、督促執行落實等方面。尤其是,今年學習實踐活動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指導幫助的方式方法,實行“一對一”聯系包保支部、上門送業務培訓、約談總支支部負責人、補助專項工作經費等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基層組織負責同志和黨員們的認可肯定。
(潘巧蓮,民革湖北省襄陽市委會主委/責編 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