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致光:搞好參政議政,需懂得法律法規
各級政協委員如何履職參政議政?很多人主張各級政協委員要敢于較真、敢動真格,真正做到質詢政府,會場討論、不懼交鋒。針對這情形這看法,恕筆者坦言:搞好參政議政,僅此不夠,還必需懂得有關的必要的法律法規。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政協委員去建言獻策,是不能敷衍塞責和信口開河、狂轟濫炸“放空炮”的。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的工作既要做到本身規范、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又要做到體現水平、助推協商民主建設。比如有些政協委員被聘為公安、檢察、司法以及教育、科技、環保、工商、城管等諸多部門、行業的監督員,然而卻對諸如此類部門、行業的法律法規絲毫不懂,怎會有“好提案”?隨著當前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都發生深刻變化,由此要求我們引導那些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增強法治意識,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投身新一輪振興。一個政協委員如果不懂必要的法律法規,又如何切實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加強法律服務工作,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同時,我們的參政議政常常是一個系統工程。就拿看似簡單的“治理交通擁堵”的問題來說,它就要求綜合治理,可我們偏不懂交警、城管等政府職能部門的法律法規要求,怎么能分析在理,說得到位?!倘若其間有關的法律法規我們說不上,或者一概不知道,那提案、調研報告肯定說不到點子上,分析不全面,或是以偏概全。這樣,也就成了“無病呻吟”,“說了等于白說”。
那么,政協委員在注重參政議政的過程中,又該怎樣去學習、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規呢?筆者認為:一是個人或集體有意而為先行自覺學習。這里的“先行”“自覺”,說的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做,通過文件、書刊、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以及形形色色的社會調研實踐去學習法律法規。除此之外,通過建成的“委員之家”網絡平臺去設置“在線交流站”欄目進行有關專題內容學習;還有就是政協委員內外縱橫渠道的交流學習。政協委員倘若不能努力熟悉、掌握各行各業中的必要的法律法規,那自是談不上“先行”與“自覺”。
二是各級政協組織要把“懂法律法規”作為委員必修課,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定期不定期的集中培訓學習。“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理念等同于告訴我們:今后開展參政議政的領域定然進一步拓寬,參政議政的涉題內容及其范圍自然而然更加廣泛。既然如此,就要求我們政協委員懂得更多的法律法規,否則,談不上正確理解和應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理念。因此,期望在今后的參政議政中做出成效,除選題立足于當地中共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必須弄個一清二楚。而集中政協委員學習法律法規,利于教學相長;通過委員之間交流、切磋,對政策法規的理解、掌握會更快。當然,也更利于聯系實際地運用到參政議政的實踐中去。對政協委員培訓時,可以采用集中編寫常用政策法規小冊子或學習資料發給人手一份學習及備查;可以通過座談、講座等形式聯系提案辦理情況現身說法,引導委員“學用結合”;也可以讓法律法規的課程和教材走進各級社會主義學院。只有委員真正提高認識,掌握必要法律法規,參政議政才可能駛入快車道。
三是在各級政協禮聘那些司法部門和律師行業中的委員,組成法律法規講師團,在平時或“兩會”期間巡回為其他委員宣講、解答有關法律法規上的問題。通過發揮這些法治隊伍人才智力優勢,既能使其他委員更好地學習、熟悉有關內容,又能助力其他委員更好地開展建言獻策,打造參政議政、服務社會新平臺。同時,我們也可以采用“互補”和“借助外腦”的方式向不同部門、行業的政協委員學習,以期彼此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協同作戰。也只有經過這樣途徑新鮮出爐的提案、建議、調研報告等,才是真正維護了參政議政的嚴肅性,體現出政協委員對政府部門工作的強有力支持。(姚致光,民革北海市委會海城區總支黨員)